摘要:一、围棋棋盘上的 “人性困兽”当王宝强饰演的崔业在潮湿的南方巷弄中,将带血的围棋黑子捏得发白时,观众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在《士兵突击》里高喊 “不抛弃不放弃” 的许三多,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对表演的 “降维打击”。《棋士》中,他饰演的围棋老师崔业是个被生活碾压
一、围棋棋盘上的 “人性困兽”
当王宝强饰演的崔业在潮湿的南方巷弄中,将带血的围棋黑子捏得发白时,观众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在《士兵突击》里高喊 “不抛弃不放弃” 的许三多,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对表演的 “降维打击”。
《棋士》中,他饰演的围棋老师崔业是个被生活碾压的小人物,却在一次银行劫案中展现出惊人的犯罪天赋。剧中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崔业被劫匪胁迫时,突然用围棋策略设计逃生路线,眼神从惊恐到冷冽的瞬间转变,通过嘴角抽搐、瞳孔收缩等微表情精准传递。这种 “分裂式表演” 需要极强的情绪控制力,而王宝强通过习惯性低头、手指无意识摩挲棋子等肢体语言,让观众在共情中感受到角色的扭曲与挣扎。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剧中大量运用 “即兴创作”。比如崔业被人质认出身份时,灵机一动将水盆扣在脸上的荒诞举动,既符合人物慌乱的心理,又为剧情增添黑色幽默。这种 “演员与角色共生” 的创作状态,使得崔业这个角色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甚至被观众称为 “2025 年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反派”。
二、行业震动:当 “六边形战士” 闯入内娱
王宝强的 “破圈”,本质上是对当前内娱演员生态的一次冲击。当大多数演员还在为 “流量转型” 或 “人设固化” 焦虑时,他已经用《盲井》《Hello!树先生》《唐人街探案》《八角笼中》等作品,完成了从 “国民喜剧演员” 到 “现实主义演技派” 的蜕变。这种 “跨类型统治力” 在《棋士》中达到新高度:他既能在《泰囧》中用夸张肢体制造笑点,也能在《棋士》中用眼神传递人性的幽微。
对比来看,内娱演员普遍面临 “戏路狭窄” 的困境。例如,部分流量明星在偶像剧和综艺中打转,难以突破 “花瓶” 标签;而中生代演员多局限于特定类型(如悬疑剧、年代剧),缺乏王宝强式的 “无边界表演”。正如豆瓣小组讨论指出:“王宝强是 80 后演员中唯一同时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都登顶的存在,这种全能性在行业内几乎无解。”
三、演技哲学:从 “入戏” 到 “出戏” 的自我撕裂
王宝强的表演方法论,源于他对角色的极致 “代入感”。在塑造崔业时,他每天对着镜子重复 “我是崔业,我不是王宝强”,甚至在拍摄间隙仍保持角色的佝偻体态和孤僻气质。这种 “沉浸式表演” 在《Hello!树先生》时期就已显现:拍完该角色后,他因入戏太深,在《人在囧途》片场仍不自觉地做出树先生抽烟的手势。
但他并非一味沉溺于角色。在《棋士》中,他通过 “细节反差” 展现角色的多面性:崔业在儿子面前是懦弱的父亲,在劫匪面前是狡黠的谋士,在哥哥面前则是充满嫉妒的弟弟。这种 “分裂式演绎” 需要演员在不同人格间快速切换,而王宝强通过对 “眼神焦点” 和 “呼吸节奏” 的精准控制,让每个侧面都显得真实可信。
四、现象启示:内娱需要更多 “王宝强式叛逆”
王宝强的成功,揭示了演员职业的本质:真正的演技没有边界,只有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当他在《盲井》中用原生态表演震撼影坛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农民工出身的演员能驾驭喜剧、犯罪、悬疑等多种类型;当他在《八角笼中》自导自演时,更证明了他对创作全流程的掌控力。这种 “全能型演员” 的出现,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员不应被市场标签束缚,而应像王宝强一样,在不断突破中寻找表演的 “最大公约数”。
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演员的努力。例如,张译在《狂飙》中塑造的安欣、雷佳音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都展现了扎实的演技。但王宝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在商业片与艺术片、电影与电视剧之间自由游走,且每一次跨界都能达到行业顶尖水平。这种 “无差别统治力”,正是他被称为 “演员天花板” 的核心原因。
《棋士》的热播,不仅是王宝强个人的胜利,更是现实主义表演的胜利。在流量至上的内娱环境中,他用扎实的作品证明:演员的价值不在于曝光度,而在于对艺术的敬畏与突破。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观众只看结果,看它好不好看,喜不喜欢看。” 而《棋士》的 “好看”,恰恰源于他对表演的纯粹热爱与不懈探索。或许,这才是 “宝强现象” 给行业带来的最大启示 —— 当演员放下功利心,专注于角色的塑造时,所谓的 “天花板” 自然会被打破。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