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据说赵本山很惶恐,连连表态要加强学习……有这事吧?据说哈——有些事最好是据说为宜,你懂的。
刘慈欣在《三体》中有句话颇有深意,值得玩味:“时间是最狠的东西……”
任你是谁,无论何者,在时间的消磨下,最终只能是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不过,在某个相对有效的时间段里,时间又足以沉淀许多——予以证明给人看!
一(此序号仅起间隔作用,为便于阅读)
记得某一年,姜昆很活跃,大谈深受启发之类,似乎是参加了一个什么会。
然后据说赵本山很惶恐,连连表态要加强学习……有这事吧?据说哈——有些事最好是据说为宜,你懂的。
不能否认,那段时期的赵本山有些飘,据说还买了飞机。
记得那阵子网上有许多议论,说老赵的东西太俗,不符合啥啥啥的,反正就是精神文明方面不达标之类。于是老赵紧跟形势提出要在前期基础上继续深化绿色二人转项目……大致这意思吧。显然,老赵也是无奈,也在考虑怎么适应的问题。
其实有些事挺矛盾挺有趣的,明明这些年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下降,所谓世风日下,三观堪忧,可偏偏对老赵的小品如此吹毛求疵,滑稽吗?讽刺吗?想想也不对,应属正常。想想吧,忠臣迭出表明天朝动荡,号召学雷锋恰恰说明那啥……
也对呀,这算导向吧?
二
不过老赵离开春晚却不是被吓的——这一点倒很明确。
2012年春晚,本山缺席,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忧。
据说,那年春晚,赵准备了两个小品,但被毙掉了——不,是导演组挑出了一堆毛病,要求做系列修改……当时那个春晚导演叫什么来着?
网上高看此女的可不在少数,都说是大才呢。
导演组口气大,一再要求修改,那就改呀!如果是这样,那老赵还是会出现的——不过这次他没有妥协。其实也谈不上妥协,好来好去罢了。
赵认为这些修改会影响到节目的整体效果,甚至会改变他原本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然,还有都可意会的原因:老赵不想再忍了,受够了——好听的说法是:压力太大了,年纪大了,血压高了……不适应新形势了……
三
其实,老赵选择退出,是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一方面,节目组应该认为没你这盘菜照样开席,就导演组的欣赏趣味,没准看老赵那小品就是下里巴人吧?如果不是如此,会如此刁难吗?
不过对老赵而言,也是好事:急流勇退,从此海阔天空。
据说早在2008年的春晚,赵本山带来了他的第18个作品《火炬手》,这个小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渴望成为奥运火炬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与挣扎,同时也融入了对奥运精神的深深赞颂。
我们都看过,这是相当经典的小品!可你知道节目上演前的虐心吗?当然是一再要求删减——可删减的内容也太……但他同意了。
好了,上演。却不料,站在台上时,又被告知:原本15分钟的节目必须延长到25分钟,因为意外!
这太难了!一不留神就要毁呀!不过赵本山豁出老命即兴发挥,硬将节目拖到了预定期限。
不过这次经历使春晚在他心里蜕变成了鸡肋。因为他发现所面临的春晚充满了不确定性,变得陌生,这还怎么去发挥艺术的创造力?创作的自由能保留多少?这叫命题作文,这叫春晚科举!
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在,十三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一切!
四
退出那年到底准备了什么小品?不好确定,我想或者可以在辽宁台上看过吧?比如和赵四田娃演的借钱,和海燕宋小宝演的那个相亲……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我想老赵和节目组都松了一口大气。这样节目组可以再把关系户拉进来,比如冯——这哥们把小品当相声说,演得一年比一年差,有两年还炒起了冷饭,就这个,节目组挺喜欢。你看他光是开出租就几回了?当然,每次都在做好事。
而老赵呢,也自此甩掉了笼套,开始潜心培养赵家班学员们,现在连程大脑袋杨树林宋诗人都开始带徒弟了,赵家班老中青配套人才济济,放眼全国,绝对无人可比。
不仅如此,除了刘老根大舞台之外,老赵还潜心打造影视剧,收获频频:《乡村爱情》都系列13了吧?
人家还把赵氏风格的喜剧挪到了武侠剧上,比如那部《鹊刀门传奇》就挺叫座,票房不弱。这说明什么?这叫四面开花八方收益,这叫多元化发展。如果套用一句冠冕的话说:老赵宝刀不老,为民族综艺曲艺事业的发展贡献着余热……
该感谢谁谁吧?
许多小品高手离开春晚就是退休,而老赵离开春晚更胜往昔。
人和人不能比呀。
五
不过,人在江湖飘,难保不挨刀。记得那几年有文章像模像样地分析赵本山的小品,最后得出结论说:老赵一直都在蓄意糟蹋抹黑农民……帽子不小!
记得也就是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我和某哥看着春晚节目,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了赵本山。我说没赵本山意思就不大了,老赵的小品才是年夜饭的一道主菜呀。
谁知某哥却摇头,说老赵一直在抹黑农民——准确地说叫“丑化”,嫂子还翻出网上的议论给我看。
我微笑不语,心里在腹诽:这才叫没见识,网上啥玩意都有,说了就信啊?还抹黑农民,戴旧帽子、抠门、怕官……这叫丑化?难道诸多农民不是这样?你们知道几个农民?和谁聊过?
我老婆家就是农村的,我记得清楚,那个村每年过年都等着看赵本山——他们最喜欢老赵的表演。
我大舅哥就没少感叹:“太好了!演绝了!老农民,还不就这样!”看,人家才有说服力!
不信吗?到乡下看看,问问大家喜欢谁的小品?
我年后和老婆回老家,看见大家还是热衷于看老赵的系列小品——或是收看辽宁春晚,那里老赵和弟子经常亮相。
其实前面提到的某哥嫂也喜欢看老赵的小品,可有趣的是,明明刚看完刚笑完,明明挺喜欢看,可为何转回头来就砸锅呢?是为了表明自己有档次不流俗?或许吧。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本心:我觉得老赵才是小品王,唯一的!
我觉得老赵离开春晚这十几年来,无数老的少的玩命地折腾,可有超过老赵的吗?没有!
最火爆的要数沈腾了吧?可你琢磨一下,他怎么演都像在演,表演痕迹太浓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另一种风格——我觉得就像油飘在水面上一样,这属于一种浮夸的变形的表演形式,算一种别具一格的讽刺品类吧。效果就象某种寓言。
不过我还是喜欢老赵这类表演——如同截取了某段生活,分分钟就能代你入戏。
你再看老赵,演啥像啥,无论严肃欢喜悲伤激愤……无论哪种形象,都是真真切切的吧?卖拐,那份奸诈够劲吧?火炬手老爷子,厚道吧?朴实吧?真诚吧?
这效果,几人拿得出?
这叫功底!这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服不行啊!
时间如水般逝去,浮华退去,底蕴沉淀,有些证明,亦在其中。
来源:从东北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