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业(王宝强饰)是一名生活在21世纪初南方城市的普通围棋老师,性格内敛、隐忍甚至窝囊。他收入微薄,生活拮据,连妻子买卫生巾都要记账,面对同事克扣工资、学生撕毁棋谱等欺压时,只会赔笑隐忍。这种压抑的生存状态,为后续的“黑化”埋下伏笔。
人物性格:从“窝囊废”到“疯批棋手”的撕裂性塑造
初始性格:压抑隐忍的“窝囊界天花板”
崔业(王宝强饰)是一名生活在21世纪初南方城市的普通围棋老师,性格内敛、隐忍甚至窝囊。他收入微薄,生活拮据,连妻子买卫生巾都要记账,面对同事克扣工资、学生撕毁棋谱等欺压时,只会赔笑隐忍。这种压抑的生存状态,为后续的“黑化”埋下伏笔。
性格内核:被现实碾碎的理想主义
崔业并非天生反派,他早年拥有围棋天赋,曾试图通过变卖奖杯、故意输棋等方式改变生活,但始终无法突破现实的困境。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使其内心逐渐滋生不甘与愤怒,最终在极端压力下(如儿子生病、家庭破碎)走向失控。
蜕变后的复杂性:黑白交织的“棋眼”
堕落后的崔业展现出高智商反派的特质。他利用围棋思维策划犯罪(如用星位标记劫匪撤退路线),白天是温文尔雅的围棋老师,夜晚则化身犯罪网络的操控者。王宝强通过细微的眼神变化(恐惧、算计、贪婪)和肢体语言,刻画出角色在道德边缘的挣扎与扭曲。
剧情变化:从“棋子”到“棋手”的堕落与博弈
导火索:意外卷入罪案
剧情始于一起信用社抢劫案,崔业被劫持为人质。为求自保,他被迫协助劫匪逃脱,并意外发现自己的围棋战术可用于犯罪布局。这一事件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堕落过程:生存压力下的“恶手”抉择
崔业的黑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层层递进:
- 第一阶段:被迫参与犯罪,利用围棋知识协助劫匪逃脱(如设计逃生路线);
第二阶段:主动策划犯罪,将围棋思维融入洗钱、贩毒等非法活动;
第三阶段:彻底失控,为掩盖罪行甚至设计杀害同伙,最终成为犯罪网络的“棋眼”。
这一过程中,家庭破裂、社会歧视、哥哥崔伟(警察)的压迫,不断将他推向深渊。
高潮冲突:兄弟对决与自我救赎
崔业与警察哥哥崔伟(陈明昊饰)的对抗是剧情核心。崔伟试图拯救弟弟却屡屡失败,而崔业则在亲情与欲望间摇摆。最终,兄弟二人如同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在生死博弈中走向宿命般的结局。
角色塑造的深层隐喻与社会批判
围棋与犯罪的镜像关系
剧中围棋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是崔业的精神寄托,也是犯罪的工具。例如,劫案中“星位标记撤退路线”、用棋局术语暗喻犯罪计划等设计,将围棋的“谋略美学”与犯罪的“黑暗逻辑”结合,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
现实主义底色下的“黑强惨”叙事
崔业的堕落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折射出社会结构性矛盾: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经济转型期的道德失序。他的“黑化”本质上是弱者对系统性压迫的畸形反抗。
强哥的演技突破
王宝强彻底颠覆了过往的喜剧形象,通过压抑的肢体语言(如蜷缩在棋馆角落)、微表情(抽搐的嘴角、闪烁的眼神),塑造了一个兼具懦弱与狠戾的复杂角色,被观众称为“人间黑强惨”。
争议与创新:类型剧的突破尝试
尽管《棋士》因角色设定与《绝命毒师》相似引发争议,但其将围棋元素与罪案剧融合的创新手法、对“堕落者”心理的细腻刻画,仍被视为国产剧的类型突破。尤其是通过围棋术语(如“本手”“倒脱靴”)隐喻人性博弈,赋予传统罪案剧更深的文化厚度。
来源:影视热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