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于博在楼顶徘徊3小时候后一跃而下,母亲至今仍在为他“奔波”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1-29 18:18 1

摘要: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2011年10月25日的北京街头,会上演这样一幕惊心动魄的一幕。

28岁的青年演员尚于博,在高楼顶端徘徊了整整三个小时,最终选择了放手。

他曾是《杜拉拉升职记》的主演之一,是众多话剧舞台上的璀璨新星,更是众人眼中前途无量的天之骄子。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总是面带微笑、温暖阳光的大男孩,内心早已布满阴霾。

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的母亲又将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没有人能想到一个让所有人心碎的结局,竟是从一场光鲜亮丽的发布会开始的。

那是2011年10月23日,北京的深秋已经染上了丝丝凉意。

尚于博一如既往地穿着简约的白衬衫,梳着一丝不苟的发型,站在媒体镜头前笑容依旧温暖。

谁能想到这个刚刚结束新戏发布会的大男孩,此刻正在为接下来的三部新戏而烦恼。

他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拿起电话和妈妈分享这个"烦恼"。

电话那头的母亲听到儿子轻快的声音,还打趣说要用抽签来决定接哪部戏。

母子俩有说有笑地讨论着,就像过去的千百次通话一样平常。

谁又能料到这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通话。

离开发布会现场后,尚于博独自驾车来到了那栋高楼。

徘徊的三个小时里,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朋友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他却突然语塞了,就像平日里那些想要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时刻。

最终他只是轻轻地说了句"没什么",就挂断了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一句让人心碎的遗言:"我的离世与他人无关,无需责备任何人。"

这个曾经在朋友圈分享美食、记录生活点滴的阳光男孩,就这样选择了告别。

他的朋友圈还停留在几天前,晒着西宁自驾游的美景,配文写着"向往诗和远方"。

谁能懂那一刻他眼中的"远方",究竟是蓝天白云,还是内心深处解脱的渴望。

医生后来说抑郁症患者往往在最后时刻会表现得特别平静,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

朋友们回忆说那段时间的尚于博看起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还是那个爱笑的暖男。

他依然会在饭局上主动买单,在朋友失意时送上温暖的拥抱。

这个拥有事业、家庭、外表和才华的"人生赢家",内心却在独自和病魔搏斗。

他的离去让所有人开始反思: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是否藏着无人知晓的暗流涌动。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越是闪闪发光的人生,内心往往背负着更沉重的枷锁。

如果要给尚于博的人生打个标签,"人生赢家"绝对是最恰当的形容。

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就被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

虽然父母忙于工作,但这个懂事的男孩却学会了独立,一个人捧着连环画就能度过整个下午。

生活的转折从搬到深圳开始,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换来了更多的孤独时光。

但这个倔强的男孩硬是把所有委屈都藏在了笔记本里,留下了"愿用所有零用钱换取父母的陪伴"这样让人心疼的话。

2001年他用惊人的670分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了同班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在张歆艺、牛萌萌等多位明星同班的情况下,他依然凭借实力成为了老师们的心头好。

大学四年他不是在图书馆啃戏剧名著,就是在排练厅里精益求精。

还在读大四时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海鸥剧戏剧工作室"。

2005年他们的作品《长椅轶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连演10天,一鸣惊人。

同年他与演员富大龙合作《陆军特战队》,正式踏上演艺之路。

短短几年他就参演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等多部热门剧集。

26岁就小有名气,这样的成就足以让同龄人羡慕得直跺脚。

然而2009年的五月,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失眠、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

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抑郁症。

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在2010到2011年间,硬扛着接了6部电视剧和9部话剧。

没人知道在那些连轴转的日子里,他是怎样强撑着完成一场又一场的演出。

每当被观众认出来要合影时,他总是努力挤出最阳光的笑容。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笑容背后需要耗费多少心力。

当噩耗传来的那一刻,这位母亲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她跌坐在地上怎么也无法相信,那个总是对她说"妈妈别担心"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

整理遗物时她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份病历。

一行行冰冷的医学术语,揭示着儿子独自承受的痛苦。

那一刻她的心被刺痛了,原来儿子不是矫情,不是不够坚强而是真的病了。

外界的议论纷纷像一把把利剑,戳得这个失去爱子的母亲遍体鳞伤。

有人说他是因为感情问题,有人说他是抗压能力差,甚至还有人指责他不孝。

她含着泪水站出来澄清:"我的孩子不是抗压能力差,他只是病了得了一种叫做抑郁症的病。"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子的病情,她开始疯狂地搜索和研究有关抑郁症的资料。

越是了解她越是心痛,越是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

那些儿子生前的反常举动,那些以为是"小事"的征兆,现在想来都让她痛彻心扉。

一年后这位母亲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她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抑郁症患者。

这是中国第一家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公益组织。

她说:"我不能让更多的家庭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

"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需要被重视的疾病。"

那些曾经困扰儿子的痛苦,她不想再让其他人承受。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晃已经十多年过去了。

如今的她已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但依然走在关爱抑郁症患者的路上。

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她的足迹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细心地讲述自己和儿子的故事。

有时是在大学校园,有时是在社区中心,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重若千钧。

"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是一种病但它不是软弱,不是矫情更不该被指责。"

她说这话时眼里总是闪着泪光,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这些年无数个和尚于博一样的年轻人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有的人走出了阴霾,重新拥抱阳光;有的人终于鼓起勇气,主动寻求治疗。

她常说:"如果当年我能早点知道这些,如果我们都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每当看到那些被救助的年轻人重展笑颜,她就感觉儿子似乎从未离开。

他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温暖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十三年过去了她的背影有些佝偻,步伐也不再矫健。

但每当提起这项事业,她的眼神依然如当年般坚定。

"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帮助,我就会继续走下去。"

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美的延续,用大爱照亮他人的人生。

在这条漫长的救赎之路上,一个母亲用她的坚持,让逝去的生命绽放出新的光芒。

来源:小广聊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