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徐峥犯了三个江湖大忌,从此再无演员合作再无资方投资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29 23:41 3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黄石歌舞团的程春莲靠着“刘三姐”这个角色火遍了大江南北,她的歌声和表演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记忆。而几十年后,从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徐峥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弄堂少年到票房之王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石歌舞团的程春莲靠着“刘三姐”这个角色火遍了大江南北,她的歌声和表演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记忆。而几十年后,从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徐峥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他的起点其实一点也不起眼,16岁那年,他第一次站上舞台,参演了一部名叫《母亲》的话剧。这部戏的风格有点前卫,当时不少人觉得这种表达太新奇,甚至有点看不懂,质疑的声音接连不断。可徐峥没退缩,他硬是坚持了下来,继续摸索自己的表演路子。

2000年,徐峥的机会来了。他接下了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的主演角色,演了个顶着光头、有点滑稽又有点可爱的猪八戒。这部剧一播出,火得不行,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个“秃顶少年”。他在剧里的表演特别接地气,夸张的动作加上憨厚的笑容,让人一看就乐呵。那会儿的徐峥,靠着这部戏从默默无闻的演员变成了街头巷尾都能聊上两句的熟脸。

再往后翻到2012年,徐峥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大爆发。他自导自演的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了。这片子讲的是他在泰国的一系列搞笑遭遇,搭档王宝强和黄渤,三个人的化学反应简直绝了。电影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最后定格在12.7亿。

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因为它标志着国产电影正式迈进了“十亿票房时代”。影院里座无虚席,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走出电影院还在讨论那段“人妖表演”的爆笑场面。徐峥不光演得好,导演的功力也让人刮目相看。

六年后的2018年,徐峥又交出了一份更牛的成绩单——《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的是一个卖药的男人如何帮白血病患者对抗高价药的故事。徐峥演的主角程勇,从一开始的市井小人物,到后来为了病人豁出去的样子,层次感特别强。

影片上映后,票房直接冲到了31亿,豆瓣评分稳稳地站在9.0分,观众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电影院里不少人看得眼泪哗哗,散场后还在讨论药价和人命的话题。这还不算完,同年11月,《我不是药神》还拿下了最后一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囧妈》风波:院线喊“叛徒”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全国,电影院的大门紧锁,春节档这个黄金时段彻底泡汤。就在这节骨眼上,徐峥带着他的新片《囧妈》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原本定在正月初一上映的《囧妈》,被他以6.3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字节跳动,转而在网络平台上免费放映。

这片子是《人在囧途》系列的延续,搭档袁泉和沈腾,讲的是徐峥饰演的主角带着老妈在俄罗斯旅行的一堆笑料。本来指望能在影院里再创票房奇迹,却因为疫情只能另寻出路。字节跳动接手后,通过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推出,观众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在家看片,公司也靠这笔交易回了一大笔资金。表面上看,这买卖挺划算,观众有片看,投资方也没亏太多。

消息一出,全国23家院线坐不住了,直接联名发了一封公开信,点名批评徐峥这招“破坏行业基本规则”。院线这边憋了一肚子火,因为春节档是全年票房最肥的一块蛋糕,眼看着影院停摆,大家都指望疫情过去后靠存货翻身。结果《囧妈》一上线,等于直接跳过了院线这个环节,把观众全拉到网上去了。

院线统计过,全国两万多从业者因为疫情已经断了收入来源,影院员工、放映员、票务人员全都颗粒无收。徐峥这一手,等于把整个产业链晾在一边,院线觉得他这是“过河拆桥”。更麻烦的是,圈子里开始传开一句话:“谁敢投徐峥的项目,院线就敢联手封杀。”

院线和资本方本来就对这种“院转网”的模式警惕得很,觉得这会动摇传统电影发行的根基。《囧妈》上线后,播放量倒是冲破了6亿次,数据亮眼,可徐峥跟院线的关系却彻底崩了。

张庭传销案:从“药神”到“面膜哥”

如果说《囧妈》风波是徐峥跟电影行业结下的梁子,那跟张庭夫妇的合作就是把他公众形象推下悬崖的关键一摔。这事儿得从2013年说起,那年张庭和林瑞阳搞了个品牌叫TST庭秘密,主打化妆品和保健品。

徐峥当时就应邀成了“峥酒”系列的形象大使,这系列产品号称是红酒养颜面膜,宣传里总少不了他那张脸。不仅如此,他老婆陶虹还入了股,成了公司的股东之一。TST的生意越做越大,靠着微商模式全国铺开,代理商一级级往下分销,赚得盆满钵满。徐峥夫妇跟张庭的合作持续了好几年,表面上风平浪静,直到2022年,事情彻底炸了。

那年4月,石家庄裕华区市场监管局查实,TST庭秘密涉嫌传销,涉案金额高达百亿,公司账户被冻结。紧接着,有媒体爆出,徐峥和陶虹在这家公司五年里分红拿了4.2亿元。徐峥这边反应很快,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说陶虹不懂商业运作,自己也没深度参与。

可网友不买账,有人翻出了他当年为TST拍的促销视频。视频里,徐峥顶着《我不是药神》里救人于水火的光环,笑容满面地推荐面膜,说什么“用了皮肤更好”之类的话。视频一传开,评论区全是骂声,大家觉得他拿“药神”的正能量给传销产品站台,太跌份儿。

TST的传销模式也被扒得清清楚楚,下线拉人头、上线抽提成,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是个坑。徐峥的名字跟“传销”挂上钩后,形象一落千丈。直接把他从“国民导演”的位置拽到了信任危机的深坑里,翻身变得难上加难。

“忘恩负义”传言:兄弟翻脸

徐峥职业生涯里的第三个转折点,离不开圈子里流传已久的“忘恩负义”传言,这事儿得从《泰囧》那会儿说起。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时,徐峥还是个初次当导演的新手,预算有限,压力不小。

王宝强和黄渤这两位老搭档站了出来。王宝强主动提出降低片酬,减轻剧组的资金负担,黄渤则更直接,把自己的片酬拿出来转成了投资,等于跟徐峥绑在一起赌这部片子的成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泰囧》票房冲到12.7亿,成了当年国产电影的头号黑马。

可到了2015年,事情起了变化。徐峥筹备《港囧》,这是“囧系列”的第三部,故事挪到了香港。这次他没再找王宝强,而是选了包贝尔当主演。消息传出来之前,王宝强其实跟徐峥聊过,想继续合作,还提出了个投资分红的方案,希望像黄渤当年那样,既演戏又入股,分担风险也分享收益。

可徐峥没同意,直接回了头,定了包贝尔。拍完上映后,《港囧》票房倒是拿下了13亿,数字上不差,但口碑却崩得厉害,豆瓣评分只有5.7分。观众觉得故事老套,包贝尔的表演跟王宝强的风格差太远,笑点没接上,吐槽声铺天盖地。同一年,王宝强自己主演的《唐人街探案》上映,票房8.2亿,豆瓣7.5分,成了贺岁档的爆款。

后来这系列越做越大,第二部票房33亿,第三部45亿,王宝强靠这个IP翻身成了导演加主演的双料赢家。反过来看《港囧》,票房虽有,口碑却输得彻底。圈里人开始私下议论,说徐峥当年要是带上王宝强,可能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逆行人生》:观众不买账

到了2023年,徐峥带着新片《逆行人生》回到观众视野,这部电影讲的是外卖员的奋斗故事。他演的主角是个中年男人,从公司白领跌到跑外卖的底层,靠着送餐一点点找回生活方向。影片筹备时,徐峥找了真实的外卖员取材,拍摄时还特意跟团队跑了几天外卖路线,想让表演更贴近生活。

电影在8月上映,档期不算差,可猫眼预测的票房却只有4亿,远低于他之前的作品。上映后,数据更惨,首周末票房没破亿,最终成绩远不如预期。观众看完片子,评论区里最多的声音是“富人演穷人,太假”。

2023年乌镇大会上,曾经围着徐峥聊项目的人,转而聊起了张艺谋的《第二十条》,这部片子票房22亿,讲的是检察官的正义故事,豆瓣8.0分。还有人提到吴京的《流浪地球》系列,第一部28亿,第二部40亿,硬核科幻成了新标杆。

徐峥的名字渐渐淡出这些话题,有人偶尔提起,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圈内人意味深长的一笑。有记者追问他近况时,得到的回答是:“他该去导部《人在囧途之资本迷局》。”

参考资料:[1]杨翼飞,孟祥龙.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7(19):94-96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