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凭着超强体能做了333个腹部绕杠之后,许三多在702团大出风头。
这次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我在想:
许三多未成为兵王之前,大多数人对他应该都有一种优越感。
觉得自己就算普通,也一定不至于像他表现得那样差。
可后来,他成了连702团团长口中那个望尘莫及的特种兵。
从“孬兵”到兵王,许三多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一个看似矛盾的命题:
他的蜕变,究竟源于天赋,还是纯粹的后天努力?
这个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
但许三多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最朴素的真实。
01 天赋的伏笔:被忽视的“钝感”力量
许三多的“天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聪慧或机敏。
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力,和超常的身体素质。
新兵连时期,他是最早被贴上“骡子”标签的。
除了史今,没有知道招兵家访时,许三多曾展现出惊人的奔跑能力。
十分钟从山头往返,还是未经训练的天然体能。
他的记忆力更令人惊讶。
生硬苦涩的技术手册,他倒背如流。
连高城都承认“他的记性是够泄密标准的”。
后来,凭着超强体能做了333个腹部绕杠之后,许三多在702团大出风头。
然而,这些天赋起初是被他的笨拙所掩盖的。
直到史今差点废了一只手,激活了他对责任的感知,才让许三多的天赋有了落地的支点。
02 努力的本质:在荒原上修路的孤勇
若将天赋比作种子,努力便是破土而出的过程。
许三多的努力是沉默的,近乎自虐的坚持。
在五班修路时,他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荒原的虚无。
当所有人沉溺于打牌消磨时光,他选择用一筐筐捡来的石头,铺就一条“有意义的路”。
这种孤独的坚持,不是热血沸腾的励志,更像一种本能的生存方式。
他必须抓住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活得有意义。
在钢七连,他的努力更加具象化。
别人休息时,他加练,吐到虚脱仍坚持战车训练,一次次重复着同一个练习动作。
在部队,许三多的“钝感”慢慢成了优势。
因为无法快速理解世界的规则,他只能以最笨拙的方式重复,直到量变引发质变。
03 成为兵王:天赋与努力的共生
许三多的巅峰时刻是活捉袁朗,这恰恰是天赋与努力交织的结果。
演习中,当其他士兵将对抗视为演练,他却以血肉模糊的双手死扣悬崖,将演习当作真实的战场。
这种“一根筋”的投入,既源于对“不抛弃不放弃”的信仰(后天塑造的信念;
也离不开,他超常的体能支撑(天赋的馈赠)。
而袁朗看中的,正是这种未被功利污染的纯粹性。
一个既有天赋底色,又能将努力化为本能的人,就是老A最需要的兵。
许三多的成长轨迹,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若没有五班的孤独沉淀,史今的引导,钢七连的严苛锤炼,他的天赋或许永远埋没在自卑中;
但若缺乏与生俱来的身体条件和记忆力,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止步于“另一个史今”。
04 平凡人的英雄主义
许三多既非纯粹的天才,也不是简单的励志符号。
他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他展现了普通人的可能性。
承认天赋的存在,却不依赖它;
拥抱努力的艰辛,却不神话它。
当他背着石头奔跑在草原,当他用血肉模糊的手抓住袁朗时......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兵王”的诞生。
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与自我的缠斗中,找到了生命的重量。
这种重量,远比“天赋或努力”的二元对立更真实,也更接近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荒原与亮光。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