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环境下花样百出的古装剧,让于正火了!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8 21:16 4

摘要:于正作为中国影视圈最具争议也最成功的制作人之一,其“火”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2003年入行至今,他不仅持续产出爆款剧集,更以独特的手段将流量、争议与商业价值融为一体,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于正模式”。

于正作为中国影视圈最具争议也最成功的制作人之一,其“火”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2003年入行至今,他不仅持续产出爆款剧集,更以独特的手段将流量、争议与商业价值融为一体,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于正模式”。

一、敏锐的市场洞察与题材创新力

于正的成功首先源于他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控。他深谙“爽感”是大众娱乐的核心需求,早在2011年便以《宫锁心玉》开创“穿越+偶像”的轻喜剧模式,通过快节奏剧情和玛丽苏人设抢占市场。当《步步惊心》还在筹备时,他仅用三个月便完成《宫》的拍摄,用更通俗的叙事击败同期竞品,这种对市场热点的快速捕捉能力令人咋舌。近年来,他更将“爽剧”推向极致。《延禧攻略》中魏璎珞“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设定颠覆传统女主形象,单日播放量破7亿的成绩,正是精准切中观众对“反套路”剧情的渴望。

2024年的《墨雨云间》延续此道,复仇主线叠加强戏剧冲突,即便豆瓣评分仅6.8,仍以黑马姿态超越同期大制作《狐妖小红娘》,印证其题材把控力。

二、造星工厂与选角策略

于正的造星能力堪称行业标杆。他独创“老带新”模式,如《美人心计》用林心如带杨幂,《陆贞传奇》让赵丽颖从配角跃升女主,既保证剧集关注度又培育新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争议演员”的改造:吴谨言在《延禧攻略》前籍籍无名,李梦因过往负面新闻遭行业冷遇,却都被他点石成金。这种“逆风翻盘”的操作,既制造话题又收获演员忠诚度。

他对市场风向的预判同样精准。当黄晓明因油腻标签陷入低谷时,于正力排众议邀其出演《鬓边不是海棠红》,通过颠覆性角色重塑演员形象。这种“剑走偏锋”的选角策略,往往能在争议中创造最大收益。

三、营销大师的话题制造术

于正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2023年他因3天6个热搜引发全网讨论,这种“说啥都火”的体质背后,是精心设计的营销矩阵。从开机仪式喊话“特别好看”到微博小作文预热,他将宣发转化为持续的社会议题。即便面对《墨雨云间》与《庆余年2》对打的质疑,他仍高调宣称“想撞上”,将舆论战转化为免费宣传。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争议营销”手法。当旗下艺人陷入负面新闻时,他总第一时间下场“护犊子”,这种看似冲动的行为实则维持着话题热度。正如网友评价:“讨厌于正却忍不住讨论他”,这种矛盾心理恰是其营销成功的明证。

四、商业博弈与行业规则重塑

于正的商业头脑体现在对播出时机的精准拿捏。《延禧攻略》选择与《如懿传》同期对打,用网剧身份逆袭S+级大制作,不仅成就吴谨言,更改写平台竞争格局。2024年《墨雨云间》紧随《庆余年2》收官后上线,既规避正面交锋又承接观众剧荒期需求,播放策略尽显老辣。他对行业规则的突破更具启示性。当传统制作方追求“口碑至上”时,他直言“我的剧就是商品”,将收视率、话题度作为核心指标。这种赤裸裸的商业逻辑虽遭诟病,却真实反映出影视工业的生存法则。从《宫》系列到《墨雨云间》,他始终保持着每年2-3部的稳定产出,用工业化生产维系市场占有率。

五、争议体质与行业生态

抄袭争议始终是于正绕不开的标签。《宫锁连城》败诉琼瑶案让他背负“文贼”骂名,但《延禧攻略》的成功又证明其团队强大的内容缝合能力。这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创作,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影视行业的原创困境。而他本人对此的回应——“只要观众爱看”——更凸显市场与艺术的永恒博弈。其个人形象同样充满矛盾。一面是自诩“养活上千人”的行业领袖,一面是微博上频频“碰瓷”的热搜常客。这种“癫狂”人设恰是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策略,正如学者所言:“于正把自我异化为品牌符号,完成了制作人到IP的进化”。所谓仁者见仁,在我看来,于正的剧都是垃圾,奈何很多人爱看。

结语

于正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将市场洞察、造星机制、营销手段与争议运营完美融合的必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构建了一套包含内容生产、艺人培养、话题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尽管学界对其艺术价值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他深刻改变了中国影视业的游戏规则。正如《墨雨云间》的逆袭所示,只要大众文化消费逻辑不变,“于正模式”就将继续书写其商业神话。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