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单日票房仅1469万!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冰火两重天困局?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09:58 4

摘要:红红火火的春节档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3月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逐渐陷入低迷,截至3月29日9点,当月全国票房仅17.99亿元,比去年3月的27.88亿元票房少了近10亿元。

作者:影视风向标

红红火火的春节档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3月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逐渐陷入低迷,截至3月29日9点,当月全国票房仅17.99亿元,比去年3月的27.88亿元票房少了近10亿元。

本周一至周四四个工作日的全国票房都只有区区一千多万元,与春节假期每日票房10亿元以上形成鲜明对比。

3月27日周四,全国仅有1469万元票房,跌至疫情后同期最低,中国电影市场如何才能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困局?

3月底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遭遇近三年最冷时刻,这一颓势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新片导致的供需两端的双重失衡。

从供给端看,3月新片呈现“头部独大、腰部真空”的格局。春节档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虽延续强势,3月仍贡献11亿元票房(市占率61.7%),但其他影片集体哑火:

2月14日上映的引进大片《美国队长4》仅1亿元收官,3月14日上映的《疾速追杀4》只有4187万元票房,口碑爆棚的文艺片佳作《还有明天》《初步举证》等票房均未突破5000万。

3月上映的几部较有关注度的国产新片中,市场表现最好的《天堂旅行团》目前也不过6000多万元票房,《怒水西流》接近3000万元,周冬雨和刘昊然主演的《平原上的火焰》仅有1876万元。

相比之下,去年3月上旬国产片中跑出了《周处除三害》这样的大黑马,最终出人意料地拿到了6.26亿元票房。引进片则有《沙丘2》收获3.34亿元,还有3月底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最终也有3.17亿元票房。

数据显示,2020-2023年电影备案数量下降30%,导致2025年新片产能不足,尤其缺乏中等体量的“腰部影片”填补档期空白。

需求端则暴露观众选择困境。《哪吒2》的虹吸效应挤压了中小影片生存空间,其排片占比长期维持在30%以上。

而同期上映的14部新片中,9部排片率不足5%,即使观众想看也缺少排片。”这种“赢家通吃”现象折射出市场对超级IP的过度依赖。

当然,将今年3月影市的低迷简单归咎于《哪吒2》的“后遗症”有失偏颇,更深层矛盾源于电影产业的结构性危机。首先,疫情后全球电影业陷入“片荒”,中国同样如此。

2022年电影备案量1876部,同比减少30%,直接导致2025年新片供给不足。好莱坞同样面临创作枯竭,《美国队长4》北美票房仅为前作半数。这种全球性产能萎缩,使得市场更依赖“存货消耗”,而《哪吒2》这类头部作品恰是中国电影过去五年工业化沉淀的成果。

其次,中国电影市场已形成“档期依赖症”:清明档挤入15部新片,五一档6部定档,而3月这类传统淡季沦为“弃子”。这种“旱涝不均”的发行策略,既因片方对非热门档期缺乏信心,也暴露分线发行机制的探索尚未成功。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票房TOP10影片中,8部集中于春节、暑期、国庆等档期,2部是在清明档上映的,加剧了观众日常观影习惯的瓦解。

此外,年轻观众影像娱乐消费模式的剧变正在重塑市场规则。短视频平台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 2.5 小时,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 505亿元,首次超过同期电影票房。

2024年,我国游戏产业更是以 3257 亿元的年收入,分流了大量年轻观众。

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24 岁以下电影观众购票占比从 2019 年的 37.9% 降至 2023 年的 25.5%,而同期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增长至 6.74 亿。

此消彼长,使得电影观众逐步流失,《哪吒2》虽然短期内吸引了很多观众重新走进影院,但热闹之后,缺乏类似重磅佳作留住观众,导致影院客流量断崖式下跌。

针对当前影市的低迷,电影行业需要多维度协同改革。首先,需打破重磅影片过于扎堆春节、暑期、国庆等热门大档期的惯性,补贴平时观影,扶持小微档期和周末档,鼓励多元题材开发。

据媒体报道,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董事长、中国影协副主席傅若清提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拉动全国电影消费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议,在政策工具中继续加大对电影消费的支持力度,将补贴手段升级为消费生态调节器。出台长线惠民观影政策,不仅补贴热门档期,也要补贴平时观影,推动观影习惯回归常态化。增强补贴的精准性,侧重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与挖掘,结合常用线上电商或生活服务平台,拉动新观众进影院,有效扩大消费基数。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动脉血管,小微档期(如清明、520)与周末档共同构成中国电影市场的“毛细血管网”,前者通过节日经济与文化共鸣破局,后者以常态化供给稳定市场基底。二者结合,既避免大档期资源内耗,又为类型片创新、观众分层服务提供空间,推动电影消费从“爆发式”向“可持续”转型。

他建议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来扶持小微档期和周末档,他认为充分挖掘小微档期和周末档的市场潜力有三个作用:首先,能激活市场潜力,摆脱大档期依赖;其次,类型片差异化突围,丰富观众观影选择;第三,为行业注入信心,增强市场韧性。这种韧性有助于缓解大档期后的市场疲软,形成“淡季不淡”的良性循环。

比如,2024年3月1日上映的《周处除三害》以犯罪惊悚题材在冷档期斩获6.2亿元票房,《我的姐姐》《无名之辈》《扬名立万》等在前几年小微档期和淡季周末档上映的大黑马影片,都证明了小微档期和细分市场的票房潜力。

其次,创新发行放映模式。影院需摆脱对 “爆款依赖症”,探索 “分众化放映” 策略。例如,针对 Z 世代推出 “深夜场 + 剧本杀” 联动,为家庭观众设计 “亲子套餐 + 映后互动” 等增值服务。

技术层面,4DX、VR 影院等沉浸式体验设备的普及,或可重塑电影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数据显示,配备高格式影厅的影院,非热门影片上座率比普通厅平均高出 12%。

3月中国电影市场的这场倒春寒,可视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档期生态优化的倒逼力量。电影市场的春天不能依赖于某一部现象级爆款,而在于能否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可能。

当银幕不再是少数大片的竞技场,当每个周末都值得观众期待,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困局。

来源:洞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