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抄作业?电影《志愿军2》全家上战场,竟有英雄儿女的传承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23:59 4

摘要:在电影《志愿军2》中,当张子枫哭着喊出:"哥走了,爸也走了这还算什么家呀?"时,银幕前的中年观众集体破防。对于很多50后到80后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在电影《志愿军2》中,当张子枫哭着喊出:"哥走了,爸也走了这还算什么家呀?"时,银幕前的中年观众集体破防。对于很多50后到80后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一位在战场指挥的将军,

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儿子,

一个搞后勤宣传的女儿。

导演陈凯歌在访谈中提到:这一家三口都做好了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准备。看过老电影的都知道,这不就是1964年的电影《英雄儿女》的经典复刻吗?陈凯歌在《志愿军2》里埋藏的彩蛋,竟让三代观众集体"穿越"回父辈的青春。

在《志愿军2》中电影2小时03分45秒时,朱一龙浑身血污独自扬起战旗,后排老人突然轻声哼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志愿军2》用一帧画面完成跨越60年的对话。小战士舍身炸坦克,老战士扛起门板堵枪眼。那个独守阵地、边搬弹药边接电话线的战士,让老观众恍惚间看到王成的影子。

正如后来的军事专家统计的数字:"上甘岭每平方米落弹76发,每个战士都是活着的传奇。"

一场战斗下来,阵地上仅剩男主朱一龙一个人。既搬手榴弹,又接电话线,还抄起波波沙各种突突突。就跟当年战场上那个异常活跃,一人成军的小伙简直一模一样。

当红色基因在胶片中流淌,英雄从来不是孤例,而是时代的镜像。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52年3月的一天。当时,抗美援朝尚未结束,中国文联组织创作组深入前线体验志愿军生活。

创作组组长、著名作家巴金选择跟志愿军某团六连一起,同吃同住,甚至到前线进行采访。

巴金在前线坑道里记录下这样的场面:18岁的小战士用拿着反坦克地雷冲锋之前,把珍藏的钢笔交给指导员:"要是俺回不去,给县中学的娃娃们..."

这个未被写进小说的细节,最终在《英雄儿女》中化作王成牺牲前喊出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伟大,从来不是凭空而降的勋章,而是平凡战士用血肉铸就的不朽丰碑。

当《志愿军》导演陈凯歌查阅这些史料时,发现最震撼的往往不是壮举本身,而是英雄们牺牲前惦记的"给家里捎句话"、"把党费交了"的凡人絮语。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等经典作品。

其中,一部中篇小说《团圆》引起了文化部部长夏衍的注意。他指示长春电制片厂,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经过慎重考虑,长影将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剧作家毛烽参与剧本创作。

看过巴金小说《团圆》的都知道,小说和电影的差异很大。

按照小说《团圆》的故事线,主角其实是师政治部主任王文清,也就是王成、王芳的父亲。在前期剧本谈论时,也有人就提出“父女感情不易渲染,不如删掉父女情,直接把片名改成《王成与王芳》”的观点。

原著中对王成的描写只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的在山头牺牲了”。

小说毕竟不是电影剧本。

因此,重新塑造“英雄王成”壮烈牺牲的情节,就成了电影剧本创作的重中之重。

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对大量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进行筛选,《英雄儿女》的电影编剧毛烽早在1938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当年跟随47军入朝作战,当年前线战友们的真人真事都被他记录在《志愿军一日》当中。他赶紧找出来细细品读,那些“最可爱的人”刹那间重新浮现在脑海中:

421团2营机炮连连长王德山,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握着两颗手榴弹冲入敌群;265团副连长李太隆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军坦克;418团战士滕桂桥拉响爆破筒在敌群中壮烈牺牲;

历史给予素材,艺术赋予灵魂,这就是经典永流传的终极密码。

在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已经是普遍现象。

其中,一位叫于树昌的步话机员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毛烽。

当年,于树昌被派去参加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经过一整夜的战斗,全连官兵都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从早晨到中午,他不断用沙哑的嗓音呼唤炮火支援,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战壕用手榴弹阻击敌人。

1953年6月29日,步话机里传来沙哑的嘶吼:"别管我!向我的碉堡开炮!"当炮火覆盖281.1高地时。

中午,敌人从3面蜂拥而上,逼近于树昌。

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米!”“打30米!”“打20米!”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地堡积土多厚,有何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成群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个真实事件被毛烽改编时,特意保留步话机这个关键道具——它既是战场通讯工具,更是英雄精神的传声筒。

有些故事在银幕上反复讲述,并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从《英雄儿女》到《志愿军2》,改变的是镜头语言,不变的是我们对英雄精神的纪念。

当00后观众为朱一龙落泪时,他们接过的不仅是电影票根,更是一份跨越甲子的精神契约。正如片尾那面历经硝烟却愈发鲜艳的战旗,英雄的叙事永远在寻找新的传承人

来源:白羽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