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编剧于正用"最无耻"形容某位"大男主"删光女主戏份时,他撕开的不仅是娱乐圈的一块遮羞布,更暴露出影视行业在资本与流量裹挟下的畸形生态。这场看似寻常的"炮轰",实则是创作者对行业话语权争夺的悲壮呐喊。
当编剧于正用"最无耻"形容某位"大男主"删光女主戏份时,他撕开的不仅是娱乐圈的一块遮羞布,更暴露出影视行业在资本与流量裹挟下的畸形生态。这场看似寻常的"炮轰",实则是创作者对行业话语权争夺的悲壮呐喊。
在近期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于正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些演员带八个编剧进组,把女主40场戏砍到12场"。这并非孤例,据业内人士透露,某顶流明星曾在仙侠剧中硬塞300场独角戏,将63集的剧情注水成"PPT式表演"。更荒诞的是,某些平台甚至开发"观众偏好算法",要求每集必须保留3个以上某流量的耍帅镜头。当资本将"数据安全"凌驾于艺术逻辑之上,创作已沦为精准计算的商品,而所谓"大男主"不过是流量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这种"带资改戏"的潜规则,本质是权力结构的倒置。于正提到,曾有男演员通过自带编剧团队,将女主角色从独立个体削成推动男主成长的"工具人",这种操作不仅摧毁剧本完整性,更折射出内娱"谁红谁说了算"的丛林法则。数据显示,近三年编剧维权案件激增200%,但多数人面对的是精心设计的合同陷阱——某编剧团队耗时三年打磨的剧本,被明星修改得面目全非后,连署名权都被剥夺。当创作者沦为资本棋局中最卑微的棋子,"戏比天大"成了讽刺的空话。
于正的愤怒背后,藏着更深层的行业焦虑。他坦言:"演员戏不好,导演要先打50大板",这番言论直指当下表演指导的缺位。以《延禧攻略》为例,吴谨言等演员通过严格表演训练脱胎换骨,证明专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如今,部分剧组为迎合流量明星,纵容其"自我发挥",导致2024年因演技差被弃剧的案例同比激增37%。当导演放弃艺术主导权,演员肆意篡改剧本逻辑,最终呈现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明星写真集"。
值得玩味的是,观众正在用脚投票反抗这种乱象。当某古偶剧因魔改原著登上热搜,观众以"倍速播放+只看cut"表达抗议;当某流量剧豆瓣评分跌至4.0,会员集体要求平台退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现实主义题材播放量逆势上涨58%,这昭示着观众审美觉醒:他们不再为虚假的"高光时刻"买单,而是渴望真实动人的故事。
于正的"开炮"虽引发争议,却撕开了行业变革的切口。正如他所说:"如果为了短期利益牺牲艺术性,损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未来"。当资本泡沫逐渐破裂,唯有回归创作初心,尊重专业壁垒,才能让影视作品真正成为文化的载体。毕竟,观众的眼睛终会戳破所有虚伪的流量幻象——这不是某个编剧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关乎行业存亡的尊严之战。
大家猜一猜,于正说的大男主是谁呢?倒霉的女主又是谁呢?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