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智能交互引擎让观众从观看者进阶为故事构建者,用开放生态打破传统制作边界,打造下一代的内容娱乐产品的全新范式,这正是创立北溟有娱(WaveNest)的终极愿景:让每个普通人的灵感都能通过技术势能裂变为全民共赏的文化浪潮。
文|「广电独家」杨余
通过智能交互引擎让观众从观看者进阶为故事构建者,用开放生态打破传统制作边界,打造下一代的内容娱乐产品的全新范式,这正是创立北溟有娱(WaveNest)的终极愿景:让每个普通人的灵感都能通过技术势能裂变为全民共赏的文化浪潮。
资深节目制作人、北溟有娱(WaveNest)创始人陈伟
“创作者要与时俱进,要敏锐地感知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也要勇敢地挑战全新的制作方式和制作工具,不能成为100年前的马车夫。观众对于视频娱乐的需求已经清晰地向着‘短、快、爽、直’的方向发展,创作者不能无视这个趋势,更不能仍然躲在舒适区不愿尝试全新的创作逻辑和创作工具。”陈伟说。
2025年3月28日,资深节目制作人陈伟以北溟有娱(WaveNest)创始人的新身份亮相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围绕“综艺价值引领和创新进化”,以《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为例分享和探讨了网络综艺的创新与未来。
他表示,AIGC正在重构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影视创作将迎来“人机共创”的新纪元。
在人人皆可唤醒创作力的时代,我们正以“开源基因”重塑综艺形态——通过智能交互引擎让观众从观看者进阶为故事构建者,用开放生态打破传统制作边界,打造下一代的内容娱乐产品的全新范式,这正是创立北溟有娱(WaveNest)的终极愿景:让每个普通人的灵感都能通过技术势能裂变为全民共赏的文化浪潮。
陈伟的职业生涯始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从2000年至2015年。担任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期间,他亲手打造了《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等现象级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引领着国内综艺的新风潮。
2015年6月,他选择加盟爱奇艺,担任高级副总裁,继续发挥其在节目制作方面的出色才能,全力组建爱奇艺节目制作中心,开启了对网络综艺的新探索。
2017年,他带领团队打造出现象级节目《中国有嘻哈》,此节目不仅在国内引发“嘻哈文化”的热潮,还成功将一批优秀的嘻哈歌手推向更广阔的大众舞台,也成了网络综艺行业正式进入“超级网综时代”的分水岭。
此后,陈伟潜心业务管理,通过搭建工作室矩阵和业务中台矩阵,逐一建立了十多个负责自制、合作的综艺工作室,以及策略规划、宣推运营、营销商业化、制片管理、艺人经纪等综艺业务中台,用两年多时间打造出完整的爱奇艺综艺军团,进一步巩固了爱奇艺在综艺领域的引领地位。
2024年,陈伟再次躬身入局节目创作,爱奇艺推出创新综艺《十天之后回到现实》,节目有三个核心设定:十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录制、持续断网、全封闭环境。总导演陈伟认为:“从节目设定、内容和形式,从前期筹备到录制再到后期故事叙述方式的改变,《十天》的一切都太新了。”
此后,他悄然隐退,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出。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论坛现场,也是他自离开爱奇艺后,首次公开现身。
其间,「广电独家」与陈伟展开对话,深挖其创新理念与成功经验,呈现其对网络综艺节目未来的见解规划,意在为业内提供借鉴,助力网络综艺节目持续创新与发展。
▍探寻综艺“真”内核:从文化到人性的挖掘
「广电独家」:在您的综艺节目制作生涯中,哪些作品让您引以为傲?这些作品背后分别蕴含了哪些重要的创新理念和制作手法?
陈伟:其实我这些年来的许多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在关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情绪背景下,普通人的情绪共鸣、个性表达与命运改变的点滴变化,并用真人秀的方式还原好这些情感、表现好这些人物、讲述好这些故事。无论是《我爱记歌词》《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还是《十天之后回到现实》,都是一样。
《中国有嘻哈》的核心创新在于把“小众”的说唱文化“拽”进主流视野。我们没做美化,直接把江湖气、方言说唱和rapper间的真实对峙搬上台,比如地下歌手质疑偶像选手的段落,这种“真刀真枪”的碰撞让观众感受到文化原生态。
赛制上,Freestyle Battle、限时创作这些环节不是为难选手,而是用专业门槛逼出真实反应——就像把火药桶扔进现场,然而事实证明观众对于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很买账。
而《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更像一场“人性实验”。我们收掉手机,把嘉宾丢进无人的城市空间,规则简单,只要每天通过一个关卡,就可以继续住下去。
在这种断网封闭的世界里,人所有的情感和情绪将被放大,在胜负欲的驱使下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都会变得更纯粹。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演员、学生、心理师、老师,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可能会惊讶看到自己的内心。也是节目想传递的核心立意——“逃离、面对与选择”。
这样的实验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采用隐藏摄像、无PD和无干预,把创作者想要跟嘉宾的对话都放在了游戏设计里。嘉宾的投入度决定了观众的投入度,如何营造这样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以往综艺从来没有实现过的。
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表达透过嘉宾的故事也反观到了自己,从对他人的评论再到思考自身价值,也恰恰证明了综艺对于现实的映照和影响力。
两档节目都在挖掘“真实”的力量,只不过《中国有嘻哈》是用文化冲突造浪,《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是在特殊环境下,关注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综艺“出圈”密码:以真善美联结观众心灵
「广电独家」: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有嘻哈》,再到《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您的作品总能引领文化潮流。您如何看待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播和影响力构建中的作用?
陈伟:综艺节目是始终与社会脉动同频共振的。
不同于影视剧,作为非虚构创作的综艺真人秀节目会更加贴近社会当下的情绪和人们生活现状,时效性会更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用户的喜好、兴趣和关心的话题。
从“好声音”到“有嘻哈”再到“十天”,我们见证着观众审美趣味的迭代升级——这既折射着时代情绪的更迭,也印证着内容创作必须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
做《中国有嘻哈》的时候我曾说过“半步引领”的概念,综艺节目应该引领大众,但也得让大众理解你的引领,我现在依然是这个观点。
优质综艺既要做审美航标,更需构建理解通路。这种艺术引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真实”的创作。
综艺节目是“真人”的艺术,真、善、美是节目可以受到大众喜爱的核心。
用普通人的逐梦轨迹展现生命张力,借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触发情感共振,通过人性抉择的戏剧张力完成价值传递。这些都是通过真实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来传递我们对他人、环境、自我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认知。
当节目能构建真实的人物弧光与可信的情感逻辑时,观众收获的不仅是娱乐体验,更是在镜像中照见自我、理解他人、认知社会的深度共鸣。这种由共情引发的全民讨论,才是内容实现破圈传播的核心动能。
▍内容进化: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广电独家」:随着观众审美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您认为网络综艺节目应该如何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哪些新兴元素或技术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新焦点?
陈伟:内容进化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冒险——创作者以创新突破行业边界,观众用选择重塑内容生态。
在注意力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时代,“短、快、爽、直”成为当下用户需求的新趋势,综艺创新既要锚定社会集体情绪的温度计,更要滋养主流价值观的根系网络。
技术迭代与产品迭代正在重构创作范式,智能制片系统通过虚拟拍摄、动态追踪算法实现制作、分发流程革新;AI辅助创作从剧本生成到用户画像建模,重构内容生产链路。这些变革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实现效率与品质的双重跃升。
用户市场的深度分众化催生垂类赛道崛起。电竞、国潮、银发经济等圈层文化,都将孵化出专属内容形态。关键在于用专业制作解构垂直领域的文化,将硬核知识转化为情感触点。
营销传播正经历从“广域覆盖”到“精准共振”的范式转移。基于多模态数据构建的用户认知地图,使内容分发从单向推送进化为需求预判,在情绪唤起、价值认同、行为激励层面实现多维共振。未来的营销会更定制化、个人化、互动化,多维度的营销角度,来为观众提供更精准的信息闭环。这不仅是流量逻辑的升级,更是内容价值的重新锚定。
▍“去创造、不跟随”
「广电独家」:从浙江卫视到爱奇艺,再到创业重新出发,您是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陈伟:我觉得自己是超幸运的一代,借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的快车,经历了二十多年媒体变革的每一个黄金年代:电视的黄金年代、互联网视频的黄金年代,眼看着还能赶上AIGC和虚拟互娱的黄金年代。这是何其幸运的职业经历,真的是被时代推着飞奔。
我们这一代创作者身上理想主义色彩还是比较重的,总是希望能出好作品,想要有所表达、言之有物,想要文以载道。这一代作者只要现在还在一线,那他在价值观上面、在内容品质上面,对自己都是有高要求的。
作品与产品、艺术与市场这些问题在十几年前已经得到充分的社会讨论,肯定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说,真正好的作品肯定是可以被观众被市场认可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关键之处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你是否随时能感知当下时代的用户需求和社会情绪?是否在用当下时代的观众喜欢的创作手法和运营方式在为他们真真实实的娱乐需求而服务?并且,你是否真的可以给到观众惊喜与引领,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去创造、不跟随”是我在2017年打造《中国有嘻哈》的时候提出的一句口号,也是一个宗旨,到了《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的时候我仍然在反复强调这句话。
▍重构综艺模式:以素材为基,邀观众共创
「广电独家」:对于网络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您有哪些预测和看法?
陈伟:当“短、快、爽、直”已然成为观众普遍需求的时候,还在抱着过去的经验制作节奏缓慢、叙事平淡、动辄一两个小时一集的综艺节目,感觉不到时代车轮的轰鸣吗?
短剧,已经跑出了自己全新的内容逻辑和产品形态。它显然不是将长剧剪短这样的物理变化,而是依据用户新的需求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物种。综艺,也应该从善如流了。
真人秀能不能10分钟一集?悬念和钩子的密度能不能增加10倍?能不能不要上来就花好几分钟讲规则?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能不能借鉴短剧逻辑进化成真实戏剧?
——这就是我对于当下网综创新进化给出的一种思考,我自己也在付诸实践。
还有另一个思考:约翰·费斯克在其著作《解读大众文化》里的“生产者式文本”观点认为:在大众文化中,大众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生产者文本“权且利用”来制造快感、意义和实现对宰制力量的抵抗。这个观点也有力地解释了传统意义上的“观”众通过“二次创作”等方式将文本(也即综艺节目)解码之后的再次编码,赋予了作品多义性的同时也完成了消费者到生产者甚至游戏者的转化。
可以简单理解为将综艺节目当成“元素材”,把观众当成“共创者”。
AI技术产品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可以轻松掌握许多操作简单便捷、模板多样酷炫的智能剪辑软件,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也让高品质个性化的“二创”“众创”成为可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观众加入互动,跟我们一起来完成创作和传播呢?
以“开源”模式颠覆传统的单向传播,形成“人人都是导演”的全民共创新范式,创造“千人千篇”的网络综艺新物种。
——这就是我对于当下网综创新进化能给出的另一种解法,我自己也在探索。
▍双轮驱动:内容与技术赋能综艺未来
「广电独家」:请简单谈谈您对未来综艺制作行业的期待和愿景。
陈伟:其实,综艺行业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我是指真正AI驱动的虚拟互娱时代到来之后。
届时,作为最懂得非虚构真人娱乐行为的两个行业,综艺行业将与游戏行业一起,以“真人”及“数字分身”两种形式带着用户进入沉浸式虚拟互动娱乐的新天地。
浅显地类比,“真人”的形式接近于《西部世界》,AI仿真具身机器人作为NPC将在现实世界中创造“虚拟的”沉浸体验;“数字人”的形式接近于《头号玩家》,AI数字人作为NPC将在元宇宙里创造出“真实的”沉浸体验。而这两个方向都依赖于AI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显然,摩尔定律仍然有效,这个发展将会非常快;显然,中国科技正在第一梯队,作为创作者,我们将会非常幸运。
当下的几年,既是一个过渡阶段,也是一个能力、技术与产品的蓄能阶段。立足于当下,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媒介变革,而是要时不我待的自我进化,像个小学生一样学习AIGC和互动产品,同时不懈地创造真正符合当下用户需求的内容,创造真正符合长期商业逻辑的产品。这是北溟有娱(WaveNest)近一两年要做的事情。
我们不会以时长来定义要做的内容,打破内容时长边界,以“短、快、爽、直”为创作法则。北溟有娱(WaveNest)不仅面向国内市场,在开拓海外新蓝海时,聚焦用年轻化语态解构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当东方叙事遇见全球表达,正是内容破壁的最佳时机。
目前正在策划的有生存题材、音乐题材、恋爱题材。相比以往的综艺,开发题材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变化,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类娱乐的基本形式,但是表现方式会颠覆。本质上还是讲故事,还是做IP,并且将IP进行全产业链开发。
在制作方式与成本层面,北溟有娱(WaveNest)会利用AI技术产品及智能式民用设备与软件的帮助大幅控制成本,为行业探索一条更健康的投入产出路径。
“当你瞄准月亮,即使失败,也会落于群星之间。”
我把北溟有娱(WaveNest)定位为一个以内容创造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聚焦“长短视频内容”“直播互娱内容”“虚拟体验内容”和“AIGC内容”IP创新制作的文化科技公司。
面向AI时代的虚拟互娱内容体验而蓄力,鲲鹏扶摇九万里,长空无涯任搏击!
来源:广电独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