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启示录:吹牛,炫耀,人均表演艺术家,为什么我们那么爱装?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28 19:08 5

摘要:深夜的朋友圈里,总有人喜欢晒出 "刚下飞机" 的定位与模糊的红酒杯,配上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的文案。这种集体性表演背后,是当代人无处安放的身份焦虑。

深夜的朋友圈里,总有人喜欢晒出 "刚下飞机" 的定位与模糊的红酒杯,配上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的文案。这种集体性表演背后,是当代人无处安放的身份焦虑。

小学四年级有一件事我现在回忆起来都非常社死。当我为融入 "仙剑迷" 群体而谎称玩过仙剑全系列时,一个同学突然抛出致命一问:"你觉得第二部好玩还是第三部?" 这个瞬间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 当我们试图用谎言去社交时,往往会忽略最基本的事实。这种孩童式的笨拙,恰恰暴露了人类对群体认同的本能渴望。

我小学有个玩得挺好的女同学,那时候大家流行认亲戚,我俩玩得好,因为都早早接触网络,还追韩流。有一天,她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她爸妈同意她当童星了,已经和韩国经纪公司签约,六年级毕业后就去韩国当练习生。

她讲得有板有眼,说下学期要去北京上电视,每天晚上对着 “卡丁眼睛亮晶晶” 的广告曲练舞。还说他们有童星群,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正式成为练习生,练习生再经过筛选才能出道。我当时羡慕得不行,还偷偷在网上搜当童星和练习生的渠道,结果啥也没搜到。

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发现她是忽悠我的呢?可能是上了高中以后吧。仔细回想,其实我也干过类似的事。

我记得有一次幼儿园的豆浆机坏了,我爸去接我放学,顺手就给修好了。园长特别开心,就给了我几本平时不用的画册。那时候画册可稀罕了,放学时没多少人看到这事儿。后来我为了加入班级里 “七仙女组织”,就拿着画册在她们面前炫耀,说园长特意给我的,还装模作样地讲画册里的故事。可是我太得意忘形了,显摆过头,表情和语气都招人讨厌,她们后来直接就不想听我讲了。

为什么我们爱吹牛呢?

吹牛本质上是对现实的心理补偿。当个体在学业、事业或人际关系中,大脑会启动 “自我提升机制”,通过夸大成就来维护自尊。

上高中后,我身边的人吹牛水平明显 “升级” 了。我们学校校草小帅和街舞社副社长,居然炒起了合约 CP。小帅喜欢被人追捧的感觉,两人在学校里公然拍公主抱照片,还故意在同学面前搞暧昧,一下子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副社长卸任社长时,竟然直接通知我接任,还对我说他和老师关系好,虽然她退任了,但还是名誉社长,如果我干得不好,随时撤我职。我当时都懵了,后来才知道被忽悠了。

后来小帅没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复读。他自尊心作祟,就在 QQ 空间里编造自己拒绝央音、一心想去伯克利的故事。说央音有老师想收他为关门弟子,可他看不上,因为他的梦想是伯克利。还发网图假装在北京跟音乐大师研学,说自己在高空餐厅和编曲老师应酬。

更搞笑的是,上大学后,小帅取关了所有人,营造自己关注少,粉丝多的假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工作后,我遇到的吹牛现象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朋友圈里的合作方,简直就是 “朋友圈电子宠物”,他的朋友圈内容荒诞得让人忍不住截图分享。

有一次,她发朋友圈说助理给她订了春秋的红眼航班,还特意强调自己没坐过,实际是暗示平时自己都坐更高级的航班,字里行间都是嫌弃。

她还会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的老公成了公司合伙人,配图把关键信息全打码,一遍戏称老公是滥竽充数,看似低调,实则高调炫耀。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姐姐在路边摊吃炒粉。旁边来了一对处于暧昧期的男女,男的一坐下就开始吹嘘自己店铺租金一个月五六万,想在女生面前显摆自己多有钱。

两人就点一碗炒粉,结果为加不加辣椒、鸡蛋怎么炒才好吃吵得不可开交,把老板都弄懵了。这样一边吹嘘自己店铺租金高,一边为一碗炒粉争吵的反差实在搞笑。

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成为新型秀场,无数人试图打造人设构建身份认同。这种表演式的生活,本质上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

就像在炒粉摊争论辣椒的男子,用 "每月五六万租金" 的谎言粉饰现实,本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这种焦虑促使他用虚构的经济实力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这种现象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本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同。

从仙剑奇侠传的童年谎言到朋友圈的电子宠物,人类对自我形象的虚构从未停止。这种行为既是社会规训下的生存策略,也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

当我们在嘲笑他人装时,不妨也审视自己是否正在用某种方式构建虚假的自我。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 "名誉社长" 头衔,试图在虚妄中锚定存在的价值。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人类独特的精神图景:我们一边厌恶谎言,一边又离不开虚构的自我安慰。

文章素材来源热辣BB机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