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既是业内公认的“片场暴君”,也是与儿子冷战15年的“可怜父亲”。
文 | 八瓜鱼
编辑 | 八瓜鱼
在中国影视圈,巍子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名字。
他既是业内公认的“片场暴君”,也是与儿子冷战15年的“可怜父亲”。
巍子的人生剧本却远比电影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某剧组拍摄现场,一位演员面无表情地念着一串数字。
对方不知羞的态度令与即将与其演对手戏的巍子瞬间爆发。
“你拿3千万片酬连词都不背,还待在这儿干嘛?”
据片场工作人员透露,该演员最初尝试背词却频频忘词。
最终秉着“反正后期能配音”的态度选择将台词替换为数字。
但这种态度激怒了将演习视为生命的巍子。
他当场摔本走人,直言“不尊重职业的人不配合作”。
巍子的愤怒源于他早年的经历。
17岁那年,他面临上山下乡的时代浪潮。
为期3年的劳动生活,他却吃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苦”。
只因那时的他还是什么都不会的愣头青。
别人下了工回到家还有家人帮着做口热乎饭。
但正在发育期的巍子既没有帮忙做饭的家人。
也没有自己做饭的本事。
半大小子只能靠着一口盐拌饭填饱肚子。
这样的苦日子恰恰磨练出了巍子身上坚韧的品行。
也让他看不惯新一代年轻演员做事敷衍的态度。
出道后,巍子坚持每部戏开拍前将剧本研读十遍。
甚至在拍摄《打狗棍》期间,为戴天理一角设计专属方言腔调。
连剧组的方言顾问都惊叹巍子的还原度。
巍子对表演的执着甚至延伸到了生活。
在一次访谈中,他表示:“演员的台词不是技术,是灵魂。”
“你对着镜头念数字,等于给观众喂馊饭。”
这种理念也与他饰演的角色高度契合。
无论是《铁梨花》中亦正亦邪的军阀,还是《光荣大地》里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
他总能以精准的台词节奏赋予角色生命力。
曾有导演评价:“巍子演戏时,连呼吸都是戏。”
然而事业之外的巍子却仿佛换了一个人。
巍子的第一段婚姻始于大学时代。
妻子夏立言是他的同班同学。
两人携手走过青涩岁月,却在事业腾飞期产生裂痕。
1993年,巍子为追求影视梦辞去北京人艺的“铁饭碗”、
这一决定遭到妻子强烈反对。
后来随着他常年奔波于剧组,夫妻关系逐渐疏离。
最终在1996年离婚。
巍子选择净身出户,将所有财产留给妻儿,自己仅带几件衣服离开。
离婚后,儿子王紫逸由母亲抚养,对父亲充满怨恨。
巍子为弥补亲情,将片酬悉数寄往国外供儿子留学。
但这些钱却被儿子挥霍无度。
一次争吵中,巍子怒斥:“你再这样,一分钱都不给!”
自此父子断绝联系长达15年。
王紫逸回忆:“那时觉得他眼里只有戏,我只是他人生计划的附属品。”
再到后来,《笑傲江湖》的爆红让巍子跻身一线。
但光环背后是无人知晓的落寞。
某次杀青宴后,他独自在酒店房间落泪。
“别人夸我戏好,可我知道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
这种撕裂感在2010年达到顶点。
王紫逸回国后沉迷玩乐,拒绝与父亲见面。
而转机出现在两年后。
王紫逸在母亲的劝说下决定报考中戏。
起初他只为“气一气父亲”。
但却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渐理解父亲对表演的热爱。
2015年,他凭借电影《喊山》斩获澳门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颁奖礼上,他哽咽道:“以前觉得演戏是父亲的影子,现在明白这是血脉里的热爱。”
台下的巍子顿时泪流满面。
而这也是父子冷战后的首次同框。
如今69岁的巍子依然活跃片场。
但他的重心已经逐渐转向年轻的演员身上。
他成立“巍子表演工坊”,免费指导年轻演员台词技巧。
他要求学员每天晨跑练气、背诵经典独白。
曾有一位学员感慨:“他骂人比导演还凶,但教的东西够用一辈子。”
这句话是对巍子的吐槽,也是对巍子发自内心的认可。
正是因为有巍子这样认真对待演习的演员存在。
才不至于让如今演艺圈的风气彻底被带偏。
在“替身泛滥”的影视工业时代。
巍子的较真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他拒绝使用提词器,坚持现场收音。
甚至因道具重量不真实而要求重制。
这种“笨功夫”背后,是对观众最真挚的尊重。
“戏”虽然是假的,但演戏的人却一定要“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巍子的人生犹如他钟爱的西部片:充满粗粝的质感与意外的温情。
或许正如他在回忆录所写:“戏里的英雄总能拯救世界,戏外的凡人只能学着拯救自己。”
这位老戏骨用半生诠释了一个真理:最精彩的表演,永远发生在镜头之外。
来源:娱八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