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8日,一则强制执行信息登上热搜——演员白敬亭起诉两名网络用户的名誉权纠纷案尘埃落定,被告方某、李某分别被强制执行2万元和1.5万元。这场持续一年的“春山学”舆论战,以法律铁拳落下帷幕。
2025年3月28日,一则强制执行信息登上热搜——演员白敬亭起诉两名网络用户的名誉权纠纷案尘埃落定,被告方某、李某分别被强制执行2万元和1.5万元。这场持续一年的“春山学”舆论战,以法律铁拳落下帷幕。
时间倒回2024年春节,白敬亭参加综艺《上春山》时,因一段舞台走位被逐帧截图解读。某视频博主将画面中0.5秒的卡顿渲染成“故意制造演出事故”,另一人则用红线圈出站位称其“抢C位”,话题占春山迅速发酵成一场全民猎巫。最疯狂时,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弹幕里刷满“心机男”“滚出娱乐圈”。
如今回看判决书细节,方某发布的“舞台事故分析”视频中,刻意放慢画面制造卡顿假象;李某的“站位对比图”实为拼接合成。法院认定这些内容“完全脱离事实基础”,构成名誉权侵权。
一、从“玩梗”到“网暴”:一场被算法放大的猎杀
这场风波的魔幻之处,在于它精准踩中了网络时代的“狂欢密码”:
显微镜式审判:网友将2小时节目拆解成14400帧,任何细微表情都能成为“罪证”;
黑话体系建构:“春山学”被包装成学术名词,衍生出“占山派”“让山派”等阵营;
情绪裹挟真相:当心疼其他嘉宾登上热搜时,已无人关心舞台动线是导演组事先安排。
白敬亭工作室曾晒出后台监控——他提前3小时到场彩排,因道具故障主动提出重录,这些细节在舆论场却像投入黑洞的石子。直到法院调取原始录像,才还原真相:所谓“抢C位”是舞蹈设计的轮转走位,“卡顿”实为镜头切换间隙。
二、明星维权困局:流量是把双刃剑
这不是内娱首例名誉权胜诉案,却是最具警示意义的:
1. 成本悬殊:被告造谣只需一台手机,而白敬亭团队耗时14个月,经历取证、公证、诉讼等9道程序;
2. 伤害不可逆:即便胜诉,“春山学”已成网络热梗,判决书截图远不如谣言视频传播迅猛;
当键盘侠躲在“法不责众”的幻觉里,明星的每次起诉都是对群体无意识的精准打击。
三、清朗行动2.0时代:谁在重塑游戏规则?
此案判决释放出双重信号:
技术正义:法院首次将“逐帧解读”纳入审理范畴,认定刻意慢放、截图拼接属于捏造事实;
代价升级:3.5万元赔偿看似不高,但纳入强制执行意味着被告将成“老赖”,影响征信、消费乃至子女教育;
这些变化正改变娱乐圈生态。正在重塑游戏的规则!
四、当我们在讨论白敬亭时,实际在争夺什么?
这场官司远不止于明星维权。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众生相:
平台之困:算法推荐让谣言跑得比真相快,某视频网站坦言“人工审核追不上AI分发”;
公众之痛:62%受访者承认“跟风骂过明星后后悔”,集体无意识正在反噬每个人;
法律之进: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受理名誉权案同比激增47%,法官用“数字正义”重构网络秩序。
用法律打碎谣言,用时间等风停歇。正如网友所说:“以前觉得明星告黑是矫情,现在才懂这是帮普通人试水——今天他们能造谣明星,明天就能污蔑你我。”
来源:默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