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5日,第二届海丝纪录片大会·纪实影像大师班在福州举行,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李东珅带来一场关于纪录片创作的深度分享。作为《河西走廊》的总制片人及核心创作者之一,以及《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总导演,李东珅以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独到的艺术视角,带领观众回顾纪录片的发
3月15日,第二届海丝纪录片大会·纪实影像大师班在福州举行,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李东珅带来一场关于纪录片创作的深度分享。作为《河西走廊》的总制片人及核心创作者之一,以及《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总导演,李东珅以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独到的艺术视角,带领观众回顾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技术与艺术在纪录片中的融合与突破。
△李东珅在纪实影像大师班活动现场
纪录片的核心在于文本体系的构建
李东珅导演认为,纪录片的核心在于文本体系的构建,视觉呈现虽然重要,但它始终是文本表达的辅助和外延。纪录片不仅仅是影像的记录,更是通过文本和视觉的结合,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李东珅回顾了早期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他以1983年播出的《话说长江》为例讲述说,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早期纪录片的所有呈现方式,即以解说词为支撑,大量运用实拍和空镜镜头,甚至还有播音员的出镜画面。
这种呈现方式成为了一代人对纪录片的定格印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李东珅以《复活的军团》和《故宫》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情景再现、CG动画、3D建模等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故事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对意境与美学的深度探索
《河西走廊》是李东珅在纪录片呈现方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摒弃了传统的专家采访和对文物的大量实拍,转而通过情景再现和空镜的极致运用,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这种呈现方式旨在让观众更加专注于故事本身,沉浸于河西走廊的历史长河中。
2020年播出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延续了《河西走廊》的视觉简化思路,但在意境构建上更进一步。李东珅提出“假定性美学”的概念,灵感来源于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的审美精神。通过“假定性”和“留白”的手法,李东珅试图在纪录片中构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观众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历史氛围。
在纪实影像大师班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李东珅鼓励年轻创作者在保持激情的同时,扎实掌握基本功,勇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纪实影像大师班活动现场
来源:解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