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滇缅公路?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1-29 16:28 5

摘要:在云南省保山市境内,蜿蜒着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记忆的公路。这条公路不仅实现了地理上的重要连接,西通缅甸,东接全国,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国际运输动脉,见证了无数英勇与牺牲的故事。

本文由《滇缅公路》微短剧联合制片单位滇三剁烧肉米线

在云南省保山市境内,蜿蜒着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记忆的公路。这条公路不仅实现了地理上的重要连接,西通缅甸,东接全国,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国际运输动脉,见证了无数英勇与牺牲的故事。

它是滇西20万民工用血肉筑就的抗战丰碑,也是南洋华侨机工日夜不息运输物资的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抗战的精神象征。

这便是,滇缅公路。

图片设计@一坨小奶油

滇缅公路(中国段后改称昆畹公路),是由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戌的一条国际公路,全长1146.1km,中国境内段长为959.4公里。西连缅甸仰腊铁路,可经仰光通往印度洋,东接滇黔、川滇等公路,可经重庆通向全国。

道路分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1924年6月时修,长411.6km,于1935年12月完成土路通车。西段由下关至缅甸腊戌分别由所在国修建。

图片设计@一坨小奶油

其中国内负责的下关至畹町段长547.8公里,1937年12月组织施工,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仅用9个月时间就完成抢修,实现了滇缅公路的全线贯通,成为公路史上的奇迹。

英国《泰晤士报》在1938年5月17、18、19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和照片,报导公路修筑情况,指出“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

图1 从滇缅公路运进国内的汽油

图2 大批外援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抵昆明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后,西北公路、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竣工不久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通道。西方盟国援助的大批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滇缅公路运送回国,有力支撑了我国内地各大战场的抗战局面。

滇西民众挥汗洒血修筑滇缅公路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奇迹背后,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条公路是由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以血肉之躯,在滇西峻岭绝壁中开辟的一条抗战生命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国东南沿海相继遭到日军的封锁,物资供应陷入困境。为继续保持与西方盟国的地面联系,云南省主席龙云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积极争取国民政府支持,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以及早打通西南后方出海通道,受到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保山区位优势

图片设计@一坨小奶油

保山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东与大理州、临沧市接壤,北与怒江州、西与德宏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是滇西咽喉之地,南方丝绸之路要冲。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派交通部次长王艽生来到云南同龙云商谈修筑滇缅公路的有关事项,最后正式确定滇缅公路西段路线从下关至保山经龙陵、芒市、到畹町界河入缅。并于11月正式下令,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以开辟新的国际运输通道。

图片设计@一坨小奶油

滇缅公路西段沿途所经之地,要越过滇西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崇山峻岭,横跨漾濞江、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工程艰巨远超东段。

为了加紧修筑实行分段施工,除较大的桥梁、涵洞由政府派人修筑外,其余由沿线各县和设治局划段包干完成土方工程。各县局迅速征调20余万民工,由地方官员带队抢修。

图左 开凿怒江边的老虎山

图右 人力碾石压路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各族民工舍弃生计,自带口粮工具,义无反顾地汇集到筑路工地,用树枝搭建临时窝棚,风餐露宿。在没有任何安全和医疗保障的条件下,用锄头、手锤、钻子、撬棍、十字镐、石碾、石滚等原始工具开山筑路。

彼时,青壮年多参军抗日,修路重任落在老弱妇孺肩上。他们手挖肩挑,用血肉之躯铺筑这条滇缅公路,因此也被称为“妇孺公路”。

图源网络

滇缅路沿线环境悬劣,龙陵以下地段是疟疾肆虐的“瘴疠区”,经过怒江低热河谷,气候炎热,疟疾流行。为修通这段抗战“大动脉”,云南各族人民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据当时保山县政府呈:“负修坡脚至龙洞146.4公里,一月开工,四月二十日完成土路,死亡男工523人,女工28人。”另盈江设治局报:“负修白花洼至新河桥段10公里,自年初开工,至完成共四月时间,民工死亡男156人,女23人。”仅据这两组数据,1-4月非恶性疟疾高发期,死亡人数已众多。事后统计,在公路抢修期间,因工伤事故和疾病、饥饿而死亡的民工,前后达3500多人。

《滇缅公路歌》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彼时龙陵县县长王锡光目睹各族人民忍饥挨饿、不畏艰辛修筑抗战生命运输线,深受感动,奋笔写下了《滇缅公路歌》,用以鼓舞民众。

1938年8月底,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滇缅公路得以与仰腊铁路相连,摆脱日军对我国的封锁。为了抗日救国,面对恶劣环境,广大民工不惧生死,硬是用双手在悬崖峭壁间“抠”出了这条抗战输血线。

图1 南洋华侨欢送机工队回国抗日

图2 在滇缅公路上抢运物资的华侨机工队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滇缅公路修通后,物资紧缺,急需大量的司机和修理工,侨居南洋各地的广大华侨在陈嘉庚先生选送3000多名机工回国承担外援物资抢运任务。

这些机工(包括4名乔扮男装的女青年)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分九批来到昆明,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被分配到各个交通运输岗位上。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滇缅运输线上,开着满载外援物资的汽车,昼夜不息穿行于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间。

滇缅公路上繁忙的运输景象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为切断这条新开的国际运输线,日军成立“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从1940年10月开始,先后出动飞机400余架次,对滇缅公路上的交通咽喉——滇西怒江惠通桥和澜沧江功果桥进行反复轰炸。

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先后有1000多名机工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国军民不计代价,屡毁屡修,用鲜血和生命保障这条输血管的长期畅通,滇缅公路被称为“炸不断的国际运输线”。

图1 日军轰炸滇缅公路交通咽喉惠通桥

图2 1941年日军飞机轰炸滇缅公路

图3 滇缅公路被炸道路崎岖难行,翻车者比比皆是

图片@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1942年5月滇缅公路因日寇入侵缅北、滇西而中断。据《中华民国统计提纲》记载:滇缅公路三年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九成以上都由南侨机工沿着滇缅公路运到中国

图片设计@一坨小奶油

为重开滇缅运输线,国民政府于 1942 年下半年重组中国远征军,分驻印度阿萨姆和滇西备战。1943年11月,驻印军从印度利多发起反攻,边战边修路,向缅北推进。次年5月,远征军从保山强渡怒江,向滇西反攻。两军历经一年多战斗,于1945年1月在缅甸芒友会师。至此,被切断的滇缅印国际运输线重新打通。

中印公路与原滇缅公路接通,并延伸至重庆,当时又被称为史迪威公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它对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诞生于战争烽烟中的滇缅公路,承载着历史厚重悲凉的一页。

自2008年杭瑞高速公路保龙路段建成通车来,虽分去一部分车流量,但仍然有很多运货司机依然走在这条充满历史感的道路上。

重走滇缅公路,再忆那段战火纷争的岁月。

惠通桥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最初为铁链索桥。它横跨在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处的怒江上,东倚刀削般的大山头,西傍耸入云天的松山,素有“天堑”之称。历经多次改建,最终在1939年2月2日正式开放,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和民众运送物资、撤离伤员的重要通道。

1942年5月5日,为了阻挡日军进攻云南,中国远征军炸掉了惠通桥,利用怒江天险成功阻挡了敌人。而到了1944年5月滇西反攻时,该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直到1974年6月红旗桥正式通车后,惠通桥才停止使用,并拆去了桥面木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019年10月7日,惠通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桥

在惠通桥下游400余米处,矗立着滇西最大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桥——红旗桥。桥面平坦宽阔,客货车辆可数辆对开。至今仍是保山境内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施甸龙陵两地。

怒江特大桥

行至红旗桥还能看到远处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全长1024.2米,桥面宽24.9米,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

2023年7月22日,大瑞铁路大保段正式开通运行,如今搭乘火车就能在怒江峡谷驰骋而过,观江越岭。

龙陵城区 朱昌维 摄

而红旗桥对面的松山上,安葬着万千抗日烈士的英魂。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大垭口村,这里高黎贡山余脉绵延,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了一座雄伟的山脉。东临怒江,西连龙陵,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被美国军事家誉为“东方直布罗陀”。

松山战役旧址 朱昌维 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标志中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之战——松山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而这也是滇西抗日的主战场。

经过长达95天的殊死搏斗,中美盟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如今的松山战役遗址保存着大量的战争遗迹和文物,包括战壕、碉堡、弹药库、指挥所等。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

如今,松山现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电视剧《滇西1944》拍摄地。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滇缅公路的细节,可以前往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

国殇墓园

图片@腾冲文旅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城来凤山麓小团坡东北面。1944年腾冲光复后,为纪念滇西抗日战争胜利和安葬腾冲战役阵亡将士遗骨,由李根源先生倡建,于1945年7月7日落成。

滇西抗战纪念馆坐落于腾冲国殇墓园东侧,与原国殇墓园融为一体。馆内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和抗战实物,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滇缅印抗战煌历史。

滇西抗战纪念馆

图片@腾冲文旅

滇西抗战纪念馆展览的第一章,便是《抗战大后方》,记录了滇缅公路的修路历史,展出了南洋机工支援滇西抗战及云南民众修路情景。不仅有修路工人勘测路线、开凿山体的蜡像,还有描绘了忙碌的云南人民的油画。

2014年8月,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滇西抗战纪念馆被国台办公布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

如今,滇缅公路部分作为文物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重修后接入杭瑞高速等,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大通道,融入新世界格局。

滇缅公路不仅是一条公路,更是一部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也承载了新时代的希望与梦想。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最后,《滇缅公路》微短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该剧将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筑路历史。后续剧集将在网络平台上线,大家敬请期待。👇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关于《滇缅公路》微短剧的信息:

网络微短剧《滇缅公路》正式开机!

网络微短剧《滇缅公路》演员名单公布!

资料来源:

1.保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影像中的记忆--滇西抗战图文档案》《呐喊的〈滇缅公路歌〉》《滇缅公路西段的修筑》

2.保山日报:《滇西抗战纪念馆:记忆永存》

3.殷俊燕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云南档案文献——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档案简介》(原刊于《云南日报》2023年4月1日第007版·文史哲)

4.云南地方志B站视频:《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 云史:滇缅公路 |〈美丽云南〉(第三季)》

5.中国新闻网:《云南档案记忆:滇缅公路抗战“血线》

6.中国交通新闻网:《保山擦亮滇缅公路交旅融合新名片 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7.腾冲文旅:《5·18国际博物馆日丨教育和研究!腾冲各博物馆攻略请收藏》《手机里的腾冲文保 | 国殇墓园》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是保山市权威新媒体发布平台。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wx@bsxw.cn

来源:保山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