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肖若兰流派传承人王荣华——十年学戏路 一生秦腔情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28 13:48 4

摘要:王荣华,生于1958年,祖籍华县(今华州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肖派(肖若兰)传承人,代表作有《数罗汉》《河湾洗衣》《藏舟》《于无声处》等肖派经典以及《铡美案》《游龟山》《镇台念书》《庵堂认母》《谷雨》《郭秀明》《桥弯弯月圆圆》等。

恩师肖若兰为王荣华(左)排戏

《数罗汉》剧照,剧中王荣华饰演主角姜琴秋。

王荣华(右)为青年演员排戏

《河湾洗衣》剧照,左为王荣华

渭南日报 记者姚二曼

名人名片:

王荣华,生于1958年,祖籍华县(今华州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肖派(肖若兰)传承人,代表作有《数罗汉》《河湾洗衣》《藏舟》《于无声处》等肖派经典以及《铡美案》《游龟山》《镇台念书》《庵堂认母》《谷雨》《郭秀明》《桥弯弯月圆圆》等。

在王荣华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里,秦腔艺术大师肖若兰对她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肖若兰的大弟子,王荣华不仅完整传承了肖派经典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善于融会贯通,在坚守自身艺术个性的同时,于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肖派艺术,有力推动了肖派艺术不断前行。

“如今退休后的生活可比上班时忙多了,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日常教导学生,还常常受邀参加各类演出活动。”3月18日,记者在王荣华家中见到她时,她刚为学生完成一场紧张的排戏工作。

十年学艺 厚积薄发

王荣华祖籍华县,却自幼在西安长大。她的父母从老家来到西安城讨生活,一家人租住在骡马市,靠着摆摊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她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还兼职为三意社书写戏牌。

“那时候,骡马市周边剧社林立,我家和三意社同处一条胡同,还与秦腔名家肖玉玲老师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放学路上,透过剧院大门,就能看到舞台上精彩的戏曲表演。”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12岁的王荣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她参加了西安市文艺战士训练班(西安市艺术学校前身)的招生考试,并凭借自身天赋顺利被录取。

刚被分到秦腔专业时,王荣华心里还有些抵触。带班老师王芷华看出了她的心思,耐心劝导:“你眼睛大而有神,嗓子条件好,个头也高挑,天生就是唱样板戏的好苗子。”在老师的鼓励下,王荣华逐渐对秦腔产生了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此后七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和同学们暗自较劲,看谁起得更早,练得更刻苦。由于家境贫寒,她的学艺之路充满艰辛。一年四季,她都盖着同一条被子,寒冬时只能靠热水袋取暖。有一次夜里熟睡时被烫伤,早上醒来才发现满手背都是水泡,但她简单处理后就继续练功。老师要求统一穿毛衣练功,她便找来哥哥的旧毛衣,穿着它在练功场上摸爬滚打,从不抱怨。

1977年,王荣华和同学们被分配到三意社。他们凭借《杨门女将》迅速崭露头角,“八个娘们”扮相俊美,小伙子们跟头翻得漂亮,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然而,随着传统戏曲的恢复上演,这批“从样板戏起步”的年轻人逐渐暴露出在传统戏曲基本功上的不足。面对传统戏曲中提袍、甩袖、亮靴底等基本程式,他们显得力不从心。

幸运的是,1980年,西安市文化主管部门决定让他们“回炉深造”。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王荣华系统学习了团扇、折扇、走台等传统戏曲技巧,还在省艺校的培训班里研习了半年昆曲。“这三年的学习让我对戏曲表演有了更深的理解,昆曲的细腻和优雅,为我的表演增添了新的韵味。”王荣华回忆道。

回顾十年学艺生涯,她感慨万千:“我们这一班同学,前后学了整整十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后来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人说我们是明星班,每个人都曾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幸逢恩师 艺术启航

1983年,结束“回炉深造”的王荣华被分配到西安易俗社,也正是这一年,她与恩师肖若兰结缘,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能拜入肖若兰老师门下,多亏了肖玉玲老师和冀福记老师。在三意社跑龙套时,我特别喜欢看肖玉玲老师化妆、登台表演,也许是这份专注被她看在眼里,她不仅教我化妆技巧,还在表演上给我很多指导。后来到了易俗社,肖玉玲老师把我推荐给了肖若兰老师,冀福记老师又热心牵线,带我去拜见肖老师。”回忆起这段往事,王荣华眼中满是感恩。

王荣华在易俗社的启蒙剧目《数罗汉》,也是肖若兰的代表作。这出独角戏难度极高,演员要独自支撑舞台半个多小时,全程高强度演唱,还要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肖若兰老师亲自为王荣华排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艺术精髓。王荣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都沉浸在对角色的揣摩中。最终,她凭借《数罗汉》荣获西安市首届石榴花大赛一等奖,这也是她首次获得主角奖。这个奖项不仅是荣誉,更是她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给予她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肖若兰门下有十多个弟子,王荣华以敬业、善良和温和著称。她演出频繁,无暇照顾孩子,肖老师便让她把孩子带到自己家中,还叮嘱:“舞台表演机会难得,千万不要轻易请假,要克服困难。”在肖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王荣华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与自信,表演更加大胆从容。

后来,在著名秦腔作曲家卢东升的建议下,《数罗汉》走上创新改编之路。王荣华将昆曲《思凡》的身段巧妙融入其中,尤其是拂尘动作的设计,大胆突破传统秦腔的单一模式,显得灵动而富有变化。肖若兰老师对这一创新举措赞赏有加,认为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如今舞台上的《数罗汉》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成为秦腔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在王荣华心中,肖若兰老师如同父母一般。过年时她会亲手为老师织毛衣,外出演出看到好看的东西,也总是第一个想到老师。如今,她把传承肖派艺术作为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传承肖派 砥砺前行

“我要你像我,又不像我。”恩师肖若兰生前常对王荣华说这句话。对于戏曲传承人来说,首先得把前辈的技艺学像,然后再谈创新,这样才能让流派艺术得到更好发扬,跟上时代步伐。

王荣华作为肖派艺术传承人,演肖派戏时,身段、唱腔都很有恩师的韵味。但她并未一味模仿,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让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不单靠唱功好,更注重通过细腻表演展现人物内心。不管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戏曲,她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在业内备受认可。这么多年,她钻研肖派唱腔,结合自身特点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式。

在易俗社,王荣华得到了很多前辈指导,参与了《镇台念书》《游龟山》《铡美案》等剧目的演出,斩获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一等奖、西北五省区中青年交流演出一等奖、陕西省首届流派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她参演的现代戏《郭秀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戏中她将郭秀明妻子这个角色演绎得十分生动。

“继承流派、融会贯通、坚守个性、创造发展”,这是王荣华一直坚持的理念。她不光在舞台上表演,还出版了“肖派”代表性折子戏、经典唱段专辑,通过多种方式推广“肖派”艺术。

在肖老师家中,两人面对面围坐在一张方桌前,肖老师耐心细致地将自己的艺术心得和表演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王荣华。那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艺术精神的传承。如今,在王荣华家中,同样摆放着这样一张承载着传承使命的方桌,她以恩师为榜样,在这里悉心教导学生,延续肖派艺术的火种。

退休不休 持续奉献

退休后的王荣华比以前更忙了。“我在电视台举办的各类秦腔大赛里,免费当了十年评委。”王荣华笑着回忆道。那段日子,她常常天刚亮就赶到赛场,一坐就是一整天。从初赛到决赛,一天要看六到八场表演,中场休息时,也只是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但她从不觉得辛苦,在她看来,能为秦腔发展出份力,帮那些热爱秦腔的人们提升技艺,远比个人得失重要。在评审过程中,她总是全神贯注,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也发掘培养了很多人才。她还在易俗社传承班当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排戏的时候,从打磨剧本到舞台呈现,她都亲自参与。还常去各地演出,以此感谢戏迷的支持。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荣华经常受邀举办讲座,她还前往旬邑、清涧、横山等地进行评委指导工作。清涧有一个自乐班对秦腔充满热爱,成员都是自学成才,王荣华被他们对秦腔的执着深深打动,为他们精心排戏。

王荣华就像一颗明星,在秦腔界闪闪发光。她用一生诠释了对秦腔的热爱,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肖派传承的代表,她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秦腔的传承与创新事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渭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