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在多部高质量大片带动下,电影市场持续走热。然而,聚光灯下,也暴露出一些细节问题,其中,“观影服务费”尤为引人关注。有消费者发现,网购电影票票价中都含有一项服务费,一些平台或影院收取的服务费甚至比票价还高。据影院解释,这笔钱主要用于影厅设备维护、检票员等人
□蒋璟璟
今年,在多部高质量大片带动下,电影市场持续走热。然而,聚光灯下,也暴露出一些细节问题,其中,“观影服务费”尤为引人关注。有消费者发现,网购电影票票价中都含有一项服务费,一些平台或影院收取的服务费甚至比票价还高。据影院解释,这笔钱主要用于影厅设备维护、检票员等人工成本、环境卫生维护等。针对VIP厅、IMAX厅等特殊影厅,服务费可能包含更高的设备投入或观影体验提升成本,因此价格也将会更高。(经济日报)
“观影服务费”再次招致争议,其实早在两年之前,诸如“影厅服务费”之类的讨论就曾喧嚣一时。虽然质疑之声不绝,但此类“服务费”还是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甚至还有“价格水涨船高”之势,这一结果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但是存在的往往都能够被“合理化解释”。至于说这份解释消费者能不能认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电影院乃是典型的渠道生意。这种“渠道”,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给消费者提供观影的渠道,另一个则是给发行方提供放映的渠道。以往很多时候,这两个维度的渠道费是合并一处,于“电影票价”中一同体现。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看,确有分开算账的趋势。也即,围绕电影票收入,院线和片方按比例分成。而“观影服务费”“影厅服务费”,则是院线独占——这其实也是合乎成本收益原则的。
院线提供了服务,当然该收取服务费。真正关键的,其实是收取的方式,是单独收、还是打包收?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多的电影院选择把服务费单列出来,首要目的还并不是从消费者口袋中多赚钱,而是尽可能地锁定自己应得的那份收益而已。从过往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等各方分账扯皮的案例不在少数。就算最终履约分账,回款周期也是个问题。为了减少不确定性,院线越来越倾向于细账单算、落袋为安。
观影服务费单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把球踢到了发行方。要维持一部电影基本的性价比,在刨去刚性的“观影服务费”之后,“票价”的上限其实大概率是要下移的。电影产业能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各方能不能达成某种新的利益平衡,这对于能否继续确保电影消费整体的吸引力至关重要。
来源:小雨伞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