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中的高人丁元英,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踱步到街边的馄饨摊前。简单点好餐,他便按规矩付了钱,随后安静地坐在那里,细品馄饨的滋味。
强者的处世之道,往往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蕴含着大智慧。
最近我再度重温《天道》,其中一幕情节,犹如一道光,直直地照进心里,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剧中的高人丁元英,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踱步到街边的馄饨摊前。简单点好餐,他便按规矩付了钱,随后安静地坐在那里,细品馄饨的滋味。
可谁能想到,当他吃完起身,准备离开时,卖馄饨的老板娘却快步上前,伸手拦住他,语气笃定地坚称他还没结账。
这要是换做大多数人,心里肯定委屈又愤懑,平白无故被冤枉,势必要和老板娘理论一番,把事情掰扯清楚,绝不能吃这个哑巴亏。
但丁元英,到底是丁元英,他只是眼神淡淡地扫了老板娘一眼,那目光里没有愤怒,没有不甘,更没有要争辩的意思。
紧接着,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再次伸手掏出钱,放在桌上,而后转身,脚步从容,不带一丝迟疑,就这样潇洒离去,徒留老板娘愣在原地。
目睹这一幕,我心里满是震撼,忍不住由衷感叹:瞧瞧,这就是强者处理事情的风格啊!在这看似简单的 “二次买单,转身就走” 背后,藏着的是远超常人的豁达与通透 。
放下纠葛,转身前行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上肩才知难。”生活里,我们常常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他人的遭遇评头论足,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知晓其中滋味。
在我们村,杀猪的王麻子就有这么一段经历。有一回,他在卖肉时,被一位大妈硬说少给了二两秤。王麻子没多废话,直接抄起刀又剁了半斤肉递过去,嘴里叼着烟,大大咧咧地说道:“您老眼神不好,这半斤算我孝敬的。”
当时,村里的人都笑话他傻,可谁能想到,到了第二年,他的猪肉摊竟成了村里最红火的铺子。
为啥呢?大家都愿意跟实诚人做生意。
吃了闷亏?坦然接受,别做无畏抵抗 。
《余罪》的原著作者常书欣老师,有一段颇为有趣的经历。在他刚成名的时候,遭遇了假粉丝行骗,被骗走了1000块钱。
家里人急得不行,吵着要报警,可常书欣老师却十分淡定。他转头就把这次受骗的经历写进了《反骗案中案》里,还得意地跟人调侃:“这钱花得太值啦!现在骗子见了我,都得尊称一声祖师爷!”
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前楼的李姐花三千元买了个美容仪,结果才用了两次就出故障了。
厂家推卸责任,非说是人为损坏。
李姐没有跑去消协大吵大闹,而是另辟蹊径。她在小区支起摊子吆喝:“原价三千的美容仪,现在三百就卖,当按摩锤用都划算!”
没想到,她不仅把买美容仪的钱赚回来了,如今还成了小区二手交易群的群主。
深陷烂摊子?果断割舍,不做无谓纠缠 。
民国才女苏青的故事,听来让人心酸不已。她嫁的丈夫是个十足的软饭男,在战乱时期,甚至只顾自己逃命,把老婆孩子丢在炮火之中。
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就陷入抑郁的泥沼。可苏青没有,她毅然决然地抱着孩子净身出户。凭借着写家长里短的文章,在上海滩闯出一片天,成为了知名作家。
就连张爱玲都称赞她是“乱世里的真飒姐”。
我的表舅在深圳开餐馆,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疫情期间,房东坐地起价,表舅没有选择苦苦支撑。他当机立断,连夜将餐馆里的冰柜、桌椅五折甩卖,拿着钱回到老家,承包了百亩果园。
去年同学聚会上,那些当初笑话他“败家”的人,还在为还房贷发愁,而表舅种的阳光玫瑰已经进入盒马生鲜售卖了。
走进死胡同?灵活变通,及时转换方向 。
季羡林老爷子年轻时,曾执着于攻克数学难题。清华入学考试,他数学只考了4分,却依旧不服输,拼命钻研,可即便如此,最高也只考了59分。
后来,他转而研究梵文,最终成为北大的镇校之宝。这就好比打麻将,抓了一手烂牌还硬要打下去,倒不如推倒重来,另起一局。
我的发小,大家都叫他王胖子,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酒吧驻唱十年,一直没混出什么名堂。有一次,客人开玩笑说:“你报菜名比唱歌还有意思!”王胖子听了,第二天就决定改行说相声。如今,他已经成了文旅局的御用主持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嗓子不行,咱就靠嘴皮子,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
《狼图腾》里有这样的情节,狼一旦被兽夹夹住腿,为了求生,会毫不犹豫地咬断自己的腿。
草原上的老牧民都明白,狼并非不怕疼,而是懂得权衡利弊,舍弃一条腿,换来一条命,这是值得的。
我们普通人过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跟烂人烂事死磕到底,就如同捧着金饭碗去要饭,实在是得不偿失。 俗话说“吃亏是福”,这并非只是一句简单的安慰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存艺术。
就像《天道》里的丁元英,面对馄饨摊老板娘的误会,他没有争辩,选择再次买单。这多掏的钱,并非是他软弱,而是他懂得用这点代价,换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毕竟,聪明人都清楚,与其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较劲,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说不定,在这较劲的功夫里,早就挣回了无数个“馄饨钱”!!
来源:说教最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