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微短剧的“家”春秋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8 09:26 2

摘要: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的一对重组家庭为背景,通过单亲妈妈蔡晓艳“川渝暴龙”的大女主形象、单亲爸爸陈海清的“满分宠妻”日常、继母与继女的情感磨合,以及邻里间的市井温情,展现了“家”的复杂与纯粹。

《家里家外》海报。

陈桂儿

近日,我国微短剧市场出现了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家里家外》,引发广泛关注。

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的一对重组家庭为背景,通过单亲妈妈蔡晓艳“川渝暴龙”的大女主形象、单亲爸爸陈海清的“满分宠妻”日常、继母与继女的情感磨合,以及邻里间的市井温情,展现了“家”的复杂与纯粹。

《家里家外》如何火爆全网?

自2022年微短剧爆火以来,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以“狗血剧情”“低俗恶俗”为卖点的爽文作品,长期的“情绪轰炸”让观众对低俗化、同质化内容感到疲劳。而《家里家外》,则以温情细腻的表演、真实可感的人物性格和厚重的年代情怀,重塑了观众对竖屏微短剧的认知边界,完成了从“情绪宣泄”到“情感共鸣”的跃迁。与大部分肆意压低成本、粗制滥造的微短剧不同,《家里家外》为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感,在置景上将老式家具与暖黄灯光色调的统一、电视机声画与时代事件的严格同步、夫妻俩围着蜂窝煤炉煮饭的烟火气等细节上处理得当。

区别于大荧幕时代的横构图美学,《家里家外》发掘出了竖屏垂直叙事的潜能,利用大光圈镜头,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凸显出来,使观众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影像中角色的神态动作,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刷着刷着手机就掉进故事里”的沉浸感,以“生活流”的拍摄和“去滤镜化”的真实质感,颠覆了观众对“短剧即快餐”的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微短剧电影级制作。

近年来,用西北话的《山海情》、用上海话的《繁花》等剧都非常火爆,方言剧重新回归“流量密码”。作为国内首部全程采用四川方言叙事的短剧,《家里家外》把四川话用到了极致,满屏的“安逸”“嗦”这些地道川渝话,原汁原味保留了“但求疼(无所谓)”“千翻儿(淘气)”“背时(倒霉)”这些土话俚语,字幕组也很贴心,既保留了方言特色,又加了注解让外地观众也能看懂,是“中译中”的创新体现。

剧组不光用方言来讲故事,还用老物件带人穿越。像天府可乐、工厂集体家属楼这些具有年代感的标识,加上导演时不时地就给搪瓷杯、旧收音机的特写镜头,分分钟让人想起小时候的街坊邻里的趣事。诙谐的四川话配上这些怀旧元素,就像给观众开了个时光机,沉浸在热辣的“川渝烟火气”当中。

《家里家外》的故事背景定在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发展势头迅猛,人人都憋着一股干劲。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给了编剧很大的创作空间,导演以这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为切入点,引出其核心命题——“何为家人”。

“我们不是在父母缔结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动拥有了亲情,是漫长岁月里日复一日的真心付出,让我们成为比血缘还要牢固的家人。”

剧里蔡晓艳为继女陈爽补织毛衣时,特意保留生母的绿色部分,再续织粉色毛线,既尊重过去,又延续爱意。这种“虽非亲,胜似亲”的刻画,符合当代年轻人对家庭的多元想象,也呼应了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里家外》的爆火,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它证明,短剧不仅可以承载娱乐功能,更能成为传递文化价值、唤醒集体记忆的媒介。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