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颜色教材”、“歪曲历史”,78岁的易中天凭什么重返讲台?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27 16:43 3

摘要: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大家眼中的历史学者,居然跟“毒教材”沾上了关系,不仅歪曲历史,还在给儿童看的历史故事中写了“颜色教材”。

作为《百家讲坛》中最出名的讲师之一,易中天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易中天说三国”真是生动有趣,里面的许多冷知识、小故事,引的无数历史爱好者一遍又一遍的观看。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大家眼中的历史学者,居然跟“毒教材”沾上了关系,不仅歪曲历史,还在给儿童看的历史故事中写了“颜色教材”。

事情一经曝光,许多家长悔得肠子都青了,而易中天也因此消失在了人前,很少传出消息,可78岁的易中天居然被发现重回讲台,这究竟是凭什么?

易中天出生于1947年的湖南长沙,家族背景深厚,曾祖父易翰鼎是湘军要员,与中国近代第一外交官郭嵩焘关系密切。

父亲易庭源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教授,母亲的家族更显赫,与晚清名臣左宗棠有姻亲,外祖父还是民国时期北京的著名律师。

这种书香门第的氛围,让易中天从小就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中,然而命运并非总是眷顾这个家族。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征用易氏祖宅并将其轰毁,近400名家族成员丧生,财富化为乌有。

战争的残酷在年幼的易中天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却也激发了他对文化的执着。

少年时的易中天展现出多样的才华,他对戏剧情有独钟,10岁便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甚至瞒着父母考入剧团。,然而父母的反对让他放弃了艺术梦想,转而投身学业。

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华师一附中,随后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支援建设。

在新疆的十余年,他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也积累了独特的视角,这为他日后解读历史奠定了基础。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易中天抓住机遇,跳过高考直接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魏晋南北朝文学专家胡国瑞。

讲学10年终于出头

在武汉大学的十年,易中天展现了非凡的教学天赋,那些枯燥的学术内容在他口中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无数学生慕名而来。

然而种通俗化的教学风格与当时传统的学术氛围格格不入。

由于没有本科学历,他在职称评定中屡屡受阻,十年未能晋升教授,甚至住房分配也饱受不公,一家三口挤在狭小的房间里,与能力不如他的同事形成鲜明对比。

1992年,厦门大学的邀请他当讲师,在那里他如鱼得水,不仅评上正教授,还出版了《艺术人类学》,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然而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2005年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

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将《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讲得深入人心。

曹操被他称为“可爱的奸雄”,诸葛亮被形容为“帅哥”,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也掀起了一股“历史热”。

2006年,他成为全国最炙手可热的文化偶像,书籍销量惊人,粉丝排队抢购,然而盛名之下,质疑声也接踵而至。

一些学者批评他的讲述过于通俗,甚至称之为“野史”,缺乏学术严谨性,在舆论压力下,他选择退出《百家讲坛》,相关书籍和讲座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力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

“毒教材”风波

2022年,一场风暴将易中天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他主编的《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系列丛书,因插图和文字内容引发轩然大波。

这套面向中小学生的读物,本意是通过通俗方式激发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却因其中低俗的内容遭到广泛谴责。

例如刘邦被描绘为抱着宫女得意地说:“我就擅长喝酒把妹,结果一不小心成了汉高祖。”

齐宣王与仆人的对话则充满猥琐意味:“昨晚那姑娘的歌声怎么样啊?”“夜里不喝酒,那可就白活了。”

更有插图展现人物轻佻的表情和不当场景,令人瞠目结舌,家长们愤怒了,这真的是给孩子看的书吗?

与其说是历史启蒙,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网络上支持者认为这是创新尝试,反对者则斥之为“毒教材”,担心它会误导孩子们对历史的理解。

这套书最终被全面下架,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而他本人却未对此作出正式回应。

这并非易中天首次陷入争议,2020年,他在讲座中对乾隆皇帝的“麻辣点评”——称其晚年享乐主义、搞文字狱、拖国家后腿。

甚至用“王八蛋”形容——曾引发爱新觉罗·焘赤的实名举报,指责他歪曲历史,尽管相关部门未予处罚,但这些事件无疑为他的公众形象蒙上阴影。

除了“毒教材”,易中天的学术道德也曾受到质疑。

2008年,他的《费城风云》一书被指大量“借鉴”尹宣翻译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尹宣耗费心血翻译并注释的成果,被易中天拆解重组,虽然书中提及引用来源,却未征得尹宣同意,甚至未赠书一本。

尹宣去世前,其友人为此公开批评,但易中天始终未道歉,这一事件让人们对他的“学术土匪”自嘲有了更复杂的解读。

他曾在杨澜的访谈中坦言,自己并非高高在上的学者,甚至将历史人物拉下神坛,称“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

书房中悬挂的对联“宁做真小人,不当伪君子”,似乎是他对自身性格的注解,他直言不讳,敢于挑战权威,却也因此树敌无数。

2022年,正当“毒教材”风波未平之时,厦门大学做出意外决定,返聘78岁的易中天担任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这一举动引发热议,有人质疑厦大对问题作品的漠视,有人则认为应肯定他的学术能力。

面对争议,易中天和厦大选择沉默,用行动回应,不久后一张他在厦大课堂授课的照片传遍网络。

照片中,他虽瘦骨嶙峋,却精神矍铄,讲课时依然激昂,他的课堂风格未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只是再不敢触碰少儿读物的敏感领域。

如今他还活跃在社交平台,与AI斗诗,与年轻人互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他凭什么重返讲台?

他无可否认的才华与影响力,他用通俗语言让历史走进千家万户,这种贡献难以抹杀。

参考资料:易中天,有新职务 环球时报

易中天做客上海交通大学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艺术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易中天 个人账号

来源:海员小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