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乘风破浪的姐姐》自开播以来,便伴随着“冠军内定”的争议。从第一季的宁静到第二季的那英,两位“大姐大”的夺冠之路似乎早已被节目组的叙事逻辑提前锁定,引发观众对赛制公平性的质疑。
《乘风破浪的姐姐》自开播以来,便伴随着“冠军内定”的争议。从第一季的宁静到第二季的那英,两位“大姐大”的夺冠之路似乎早已被节目组的叙事逻辑提前锁定,引发观众对赛制公平性的质疑。
宁静在《浪姐1》中的冠军之路,几乎从一开始就被节目组塑造成“女王归来”的叙事。尽管她在唱跳方面并非专业出身,但凭借强大的个人气场和话题度,节目组给予了她大量的镜头和故事线。决赛夜,她以324万票的绝对优势夺冠,远超其他姐姐。然而,赛后宁静的事业并未因夺冠而迎来新高峰,反而多年无戏可拍,让人不禁怀疑:这个冠军究竟是市场选择,还是芒果台的“内定奖励”?
第二季的剧本似乎更加明显——那英从首期就被塑造成“导师级”姐姐,节目组甚至调整赛制,使其在关键场次占据优势。例如,一公时那英同盟因投票机制调整意外输给宁静同盟,但后续比赛却一路高歌猛进。总决赛上,尽管周笔畅组在舞台表现上更具突破性,但那英仍以2535票夺冠,被网友调侃为“资历碾压实力”。更耐人寻味的是,赛后那英虽在《歌手2024》再夺“歌王”,但浪姐冠军并未真正助推她的音乐事业,反而因假唱争议陷入舆论漩涡。
两季冠军的共同点在于:
1. 资历碾压:宁静和那英均是业内“大姐大”,节目需要她们的权威背书;
2. 话题保障:两人的直爽性格天然具备热搜体质,确保节目流量;
3. 后续乏力:夺冠后均未迎来事业突破,印证“综艺冠军≠市场认可”。
反观王心凌、陈嘉桦等“翻红型”冠军,至少实现了短期热度回升,而宁静与那英的夺冠更像是一场“荣誉加冕”,而非职业转折点。或许,《浪姐》的冠军从来不是真正的奖励,而只是节目叙事的一个句点。
来源:综艺鹅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