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帆:《北上》关于“运河”的意象表达很有分量丨娱论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7 13:45 4

摘要:电视剧《北上》以运河沿岸一群少年从相知相伴到分离重聚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以大运河文化及时代更迭为背景,描述了个人成长、时代奋斗和邻里人情的故事,旨在展现运河的百年历史变迁,以及三代人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剧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与邻里关系

电视剧《北上》以运河沿岸一群少年从相知相伴到分离重聚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以大运河文化及时代更迭为背景,描述了个人成长、时代奋斗和邻里人情的故事,旨在展现运河的百年历史变迁,以及三代人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剧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与邻里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在运河畔的“花街小院”里,人们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经历,却因运河紧紧相连。日前,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北上”是一个动词,本身“上”就有内涵,是人主体性的体现,而《北上》这个题目也是有深意的,作为剧中核心叙事体现——“大运河”是有联通功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大于天然属性。吕帆说,运河永远往前奔流,就像中华民族一样坚韧、生生不息,和每一个小家庭的故事结合到一起,完成了饱满的叙事。

欧豪饰演的谢望和有追求成功的强大信念。

在吕帆看来,《北上》中关于“运河”的意象表达很有分量,具有沧桑感和时代性,很动人。尤其是剧中的烟火日常,主人公之间的亲情,在这些平常人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剧中‘花街’两代人的故事,交融在历史大的时空之中,‘大小’结合也产生出一种厚重感,大的时代背景和一家人的故事相结合,大的运河的故事和‘花街’日常结合。”

剧中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电视剧《北上》见证了运河于新时代谱写的壮丽篇章,更像是一部关于“90后”一代人的青春史诗。在吕帆看来,现实中的90后自主意识强,对世界更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思考,他们也更愿意为自己个人的命运抗争,为自己去努力。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一直以来是观众喜欢的题材,在吕帆看来,《北上》很好地结合了年代剧的颗粒感、历史感、时代感。要想讲好故事,颗粒感要精细,之前“年代”是故事的背景,在《人世间》之后,年代剧制作的颗粒度被提升了,“年代”要用细节讲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80年代初”的字幕,“时代背景本身就是在叙事,参与叙事。”提到历史感,吕帆表示,大家在回看往事的时候,心里泛起的涟漪是什么,这也正是历史的意义,比如《北上》中以“家”为核心,其中所展现的小院、亲情、邻里,不仅仅是回味和慰藉,且正是我们当下的心里期待,有一种疏解,对当时时代的某种感怀。吕帆坦言,如果一部剧中只是“烟火日常”,那它也不会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量级的作品,《北上》中确实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议题和历史事件。《北上》的时代性也恰恰体现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作用。“《北上》在一个比较舒缓的调子里,讲生生不息,时代之间的沧桑变化,是什么样的精神引领我们在不停往前走。”

《北上》讲述了运河人家跟运河兴衰息息相关的故事。

在吕帆看来,《北上》之所以被看作“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是可以从这条大河中看见历史,看见往昔的故事。和《闯关东》等表现重大历史节点的年代剧相比,《北上》的特色性也正在于,这条河的流动性。吕帆以《闯关东》举例,“闯关东”是历史事件,而“大运河”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基于这条河,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运河不仅仅是讲水上的故事,而是和周边的人文产生了什么关联,“之所以‘大运河’这种故事比较难讲,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有寓意的存在,提取其中的故事需要很深的功底,看似讲述的是运河人家,实则是把运河和周边的人事物结合起来。”

在短剧和快节奏影视作品异军突起的当下,长剧也面临着挑战。在吕帆看来,电视剧观众和短视频观众并不完全重合,长剧确实遭遇了挑战,但和短剧应该是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重故事、表演是长剧的优势,现在整个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了,长剧也需要有所变化,比如《北上》的文学性很强,在叙事上也可以加快一点节奏。”同时,吕帆坦言,长、短剧是不同的种类,各有优势,短剧带来的是爽感,长剧追求的是氛围感、沉浸感,也不能把长剧人为变短了,就像《北上》中营造的治愈、舒缓、诗意的氛围,是很难得的体验,“诗意是需要时间来支撑的。现在用一个半小时看两集电视剧,确实很奢侈。但是一部影视作品想要完全投入看进去,必须有沉浸感,进入到过去的时代需要很长的铺陈,叙事一定需要时间。短剧是娱乐放松,长剧可以让人感受历史、体会到另一种人生。”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