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宝强主演的新剧《棋士》通过围棋与罪案交织的叙事,深刻展现了底层人物在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挣扎。剧中主角崔业(王宝强饰)从普通围棋老师到犯罪策划者的转变,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剧,更是对社会结构性压迫的隐喻。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剧对底层社会窘迫的揭露:
王宝强主演的新剧《棋士》通过围棋与罪案交织的叙事,深刻展现了底层人物在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挣扎。剧中主角崔业(王宝强饰)从普通围棋老师到犯罪策划者的转变,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剧,更是对社会结构性压迫的隐喻。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剧对底层社会窘迫的揭露:
1. 经济压力与道德困境的撕扯
崔业作为一名拮据的围棋老师,生活拮据到连儿子心仪的玩具都无力购买,甚至因儿子重病急需医药费而被迫卷入犯罪。剧中通过细节呈现其经济窘境:起皱的软布背包、松垮的西裤、被学生奚落的窘态,这些符号化的设计强化了底层人物的卑微与无力感。当他在信用社抢劫案中被迫协助劫匪逃脱时,围棋的谋略能力成为其“求生”工具,却也将他推向道德深渊。这种“为生存而堕落”的设定,揭示了底层人在经济重压下被迫放弃道德底线的普遍困境。
2. 社会认同与家庭关系的崩塌
剧中通过崔业与警察哥哥崔伟(陈明昊饰)的对比,映射出社会阶层差异对个体的压迫。崔伟作为被社会认可的警察,始终占据家庭与社会的“中心位”,而崔业则被边缘化,连儿子也更崇拜大伯。兄弟二人的造型差异(老式毛衣与皮衣牛仔裤)、镜头语言(边缘与主位的构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落差。崔业在长期压抑中逐渐黑化,既是个人尊严的崩塌,也是社会结构性不公的必然结果。
3. 时代浪潮下的个体迷失**
故事背景设定在21世纪初的南方小城,通过高饱和度暖色调与生活流细节,复刻了千禧年转型期的社会氛围。剧中刻画了功利风气盛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特征,如妻子淑华对小城生活的逃离渴望、黑心商人王红羽(李乃文饰)的诱惑,以及崔业利用围棋思维策划犯罪的“高智商堕落”。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张“生存网”,将普通人推向极端选择,暗示了时代洪流中底层人难以掌控自身命运的无奈。
4. 人性的灰度与艺术的表达
《棋士》摒弃非黑即白的角色塑造,崔业的“灰化”过程极具现实张力。他既有面对儿子时的温情,也有犯罪时的冷酷算计,这种复杂性通过王宝强的细腻演技得以呈现——例如被认出身份时扣水盆的临场反应、与劫匪周旋时的微表情。剧集还融入黑色幽默,如崔业用围棋术语“打劫”“长考”隐喻人生抉择,荒诞中透出悲凉。这种艺术手法让观众在共情中反思:当生存与道德无法两全时,普通人是否注定成为“困兽”?
5.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社会共鸣
该剧通过“生活流叙事”聚焦细节,如拮据的围棋教室、夫妻若即若离的情感、兄弟观念的冲突,将角色堕落铺垫得真实可信。观众从崔业的挣扎中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教育、医疗、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的投射。正如网友评论:“他像极了我们身边某个普通人,每一步堕落都让人揪心,却也让人不得不信。”
总结
《棋士》以围棋为隐喻,将人生比作棋局,每一步选择都关乎生死。崔业的命运揭示了底层人在社会窘迫中的普遍困境:经济压力挤压道德空间,家庭关系因阶层差异破裂,时代浪潮裹挟个体走向失控。剧集通过现实主义手法与人性深度的挖掘,完成了对国产罪案剧社会批判性的升级,也为观众提供了一面审视现实与自我的镜子。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