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于洋与妻子杨静携手走过72载,他们的爱情故事堪称影坛佳话。而今年1月17日,杨静刚刚离世,短短一个多月后,于洋也追随妻子而去。于洋作为新中国电影22大影星之一,他的离去,仿佛“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令无数人深感不舍。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于洋与妻子杨静携手走过72载,他们的爱情故事堪称影坛佳话。而今年1月17日,杨静刚刚离世,短短一个多月后,于洋也追随妻子而去。于洋作为新中国电影22大影星之一,他的离去,仿佛“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令无数人深感不舍。但换个角度看,对于他的妻儿而言,一家三口在天上团聚,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提及悲伤,于洋的家人无疑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他的儿媳妇,著名歌唱家迪里拜尔,更是承受着巨大的悲痛,有人甚至感慨她“苦命”。迪里拜尔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结婚不到两年,丈夫于晓阳便与世长辞。此后二十年,她悉心照顾公婆,如今又先后送别两位老人,只留下她孤身一人,此时的迪里拜尔也已67岁,无儿无女的她,内心的孤单可想而知。
迪里拜尔在歌唱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她的演唱被音乐评论家盛赞为“可遇不可求的华彩美声”。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歌剧表演生涯中,迪里拜尔凭借无可比拟的花腔女高音,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夜莺”。不过,本文暂且不深入探讨她辉煌的事业成就,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她音乐事业之外,作为艺术家儿媳妇的这一身份上,而她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样赢得众人的赞誉。
迪里拜尔的情感经历颇为坎坷,她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始于她的家乡新疆,起初夫妻二人恩爱甜蜜。然而,随着迪里拜尔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与芬兰歌剧院签约一事上,两人产生了严重分歧,这段婚姻最终在她三十岁那年画上句号。此后,迪里拜尔一心扑在事业上。直到37岁,她在瑞典玛尔歌剧院演出时,邂逅了第二任丈夫,二人志同道合,有着诸多共同话题。但跨国婚姻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长期的分离最终还是让他们分道扬镳。彼时的迪里拜尔,以为自己在感情方面或许再难有圆满结局,没想到在44岁这一年,命运为她带来了于晓阳,二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于晓阳身为“星二代”,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他13岁便在《人民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诗作百余篇,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他曾投身军旅,而后担任过电影特技照明和文学编辑,最终转型成为导演,其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以及1994年“华表奖”特别贡献奖。于晓阳如同他的父母一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电影艺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晓阳比迪里拜尔小两岁,此前一直痴迷于艺术创作,个人感情问题无暇顾及,父母为此常常催促,盼着他能早日成家,好让他们抱上孙子。孝顺的于晓阳每次面对父母的唠叨,从不厌烦,总是回应正在寻找合适的人。终于,在42岁这一年,他遇到了迪里拜尔,并迅速坠入爱河。
2003年,于晓阳与迪里拜尔步入婚姻殿堂,本以为幸福生活就此开启,可命运却再次露出残酷的獠牙。先是他们尚未出世的孩子不幸夭折,紧接着,2005年1月,于晓阳在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4岁。当时,迪里拜尔正在欧洲进行新年音乐会演出,而于晓阳则在为新电影选景。在返家的火车上,由于车厢内空气憋闷,再加上他本身患有哮喘病,且那段时间工作过度忙碌,身体极度疲倦,最终,他手中紧握着药,却没来得及使用,便骤然离世。后来,中国电影集团认定其为“因公殉职”。
于晓阳去世前的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迪里拜尔的。通话中,迪里拜尔明显感觉到丈夫的疲惫不堪,于是叮嘱他早点休息,并约定明早会给他打电话叫醒。然而,仅仅四个小时后,于晓阳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由于存在六个小时的时差,当迪里拜尔结束演出后打电话给丈夫时,一直无人接听。她打电话到家里,婆婆安慰她可能是火车站人多嘈杂没听见。随后,迪里拜尔再次拨打丈夫手机,电话终于接通,却是陌生人接听。对方表示他们不在同一列车上,只说于晓阳的东西在他那里。迪里拜尔并未过多怀疑,询问是否到站后,得知对方已到达目的地,便放心地准备休息,此时当地时间已是夜里一点多。可当她睡醒后再次拨打丈夫电话时,却发现手机关机了。她赶忙打电话给公婆,公公告知她于晓阳正在医院抢救。心急如焚的迪里拜尔想要立刻回国,可公公却安抚她:“我们都看了,没事,你在那边好好演出。”
身处欧洲又肩负演出任务的迪里拜尔,无法立刻回国,只能在演出结束后,于1月11日匆匆赶回。一下飞机,她便直奔医院。到了医院,她看到许多北影的人神色紧张地来回走动。随后,北影的一位领导将她拉到办公室,沉痛地告知她:“拜尔,晓阳确实走了。”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雳,让迪里拜尔难以接受,她悲痛到一度失声。那段时间,迪里拜尔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不断反问自己:“难道真的就这样发生了吗?”她不敢回到与丈夫共同居住的寓所,害怕触景生情,也不愿面对众多关心之人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但为了家人,她不得不努力从痛苦中挣扎着站起来,与公婆一起度过那段艰难无比的时光。
后来,在音乐界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与帮助下,迪里拜尔逐渐走出阴霾。由于有许多演出邀约,她也明白不能无休止地沉浸在悲伤中,不断推脱演出。于是,她开始给自己制定目标,从最初的两场音乐会演出,到按月、按年规划工作,以此逼迫自己振作精神。就这样,她慢慢走出了悲伤的泥沼,此后也再未涉足感情。
迪里拜尔心怀深厚的家国情结,始终眷恋着祖国和家乡。2012年,她将工作重心转回国内,回到家乡成立声乐音乐工作室,同时回到母校任教。她曾深情地说:“我是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百分之百的‘中央音乐学院制造’,也是百分之百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在国外学习到很多东西,也积累了丰富的经历,我希望把这一切都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迪里拜尔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与此同时,她也得以有更多时间陪伴探望公婆。
事实上,在丈夫离世后的二十年里,迪里拜尔早已将公婆视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全心全意地孝顺他们。如今,公婆在同一年先后离世,只留下她孤身一人,67岁的她,没有子女陪伴,内心的孤单令人心疼。但回顾她在丈夫离世后,主动承担起照顾陪伴公婆二十年的责任,便能知道她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相信她定能再次坚强地面对生活,走出悲伤。未来,有音乐相伴,有学生需要教导,这些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她情感上的缺失。衷心祝福迪里拜尔,愿她艺术之树常青,生活顺遂如意,她的高尚品德和卓越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赞美!
来源:中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