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出海:从「翻译成英文」到「看懂中国文化」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15 04:31 1

摘要:《哪吒2》中“急急如律令”被翻译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虽然随后被辟谣,但这足以看出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国门的语言挑战。

英文版的“急急如律令”怎么念?

申公豹的结巴梗在英文里怎么玩?

《哪吒2》中“急急如律令”被翻译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虽然随后被辟谣,但这足以看出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国门的语言挑战。

毕竟,《哪吒2》这部动画融合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宗教、方言等文化元素,那些能让中国观众“会心一笑”的台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完美再现,绝非易事。

其实把“急急如律令”翻译成“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也并非全无道理。

“急急如律令”源自中国道教文化,它常用于咒语末尾,意为“立即执行命令,如同法律般不可违抗”,强调“号令鬼神”的权威性。

“quickly quickly”是直译的“急急”,“biu biu biu”则是模仿魔法攻击的拟声词。虽然似乎显得有些好笑,但也让人联想到太乙真人挥舞拂尘施法时能量流动的声响。

此外,这种重复性、强节奏的翻译,更加利于传播,或许能让英语地区观众下意识模仿“biu biu biu”的发音,并在身体记忆层面参与“东方咒语”的体验。

实际上,在《哪吒1》海外版中,片方将“急急如律令”翻译为“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

单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翻译得倒也十分贴切,是“速速听从我的命令”之意。但读起来就会发现,“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的命令意味过于直白,远没有“急急如律令”的韵律感与东方神秘感。

毕竟咒语嘛,多少得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

就像是《狮子王》中被全球观众传唱的“Hakuna Matata”,这句古老的非洲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样保留斯瓦西里语的韵律。即使你不知道它具体什么意思,但一旦唱起来就像是化身斑马在非洲草原上自由狂奔。

于是许多网友建议,“急急如律令”就应该翻译成拼音“ji ji ru lv ling”。外国人越是听不懂,越是会觉得这就是一种神秘的东方咒语。

就像是《哈利·波特》里的咒语一样,即使翻译成普通话版,但大部分哈利·波特迷都会学习英语版的咒语,觉得那样的咒语才具有真正的“魔法”。

那句伏地魔的“阿瓦达索命”(Avada Kedavra)咒,虽然发音相当拗口,但大部分哈利·波特粉丝都能张口就来“阿瓦达啃大瓜”。

图据:哈利·波特微博

这些咒语本身是什么意思?不重要,重要的是念出来时有一种“施法”的感觉。

《哈利·波特》

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借用西方惯用词语,比如西方魔术师在表演时常喊出来的“abracadabra”。

这个单词一定程度上接近刘谦的那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或我们常常用来展示惊喜的“当当当当”。

其实2019年,《哪吒1》出海时,人民日报微博就曾展示过网友们对“急急如律令”的翻译——“fast fast biu biu”,这种通过象声词的节奏型翻译方式,与这次的翻译传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有一些网友认为,“急急如律令”背后的文化含义也很重要。比起直白的“听我命令”,能否在翻译中加入一些古体词或书面语,让译文在节奏上更加短促有力,兼顾韵律与意义?

比如“Swiftly, as decreed by celestial law”,或是“Expedite! By divine order”,因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产生神秘之美,让台词多一丝超凡脱俗的气息。

除了“急急如律令”,《哪吒》系列电影中,还有不少台词翻译同样妙趣横生。

比如哪吒和申公豹的一次对话。

哪吒问:“你叫那申什么来着?”申公豹说:“申公……公……”哪吒打断:“申公公你来干吗?”

这里的翻译也是一大难题——因为外国观众听不懂什么是“公公”,如果直接翻译成“shen gonggong”,便丧失了这里由申公豹的结巴带来的笑点。

最终,片方将公公翻译成了eunuch(西方古代的宦官),与unique(独一无二的)发音相似。申公豹的那一句自我介绍,被修改成了“我是独一无二的申公豹”,以便于哪吒错听成“我是宦官申公豹”。

许多不了解翻译的人会认为,翻译不过是换一种语言把这句话表达出来罢了。

但实际上,翻译这项工作需要译者能在跨语境交流中施展创造力,他们要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并像语言炼金术士一样,淬炼出既传神又达意的表达。

美版《甄嬛传》的翻译便颇具争议。

在剧中,“熹贵妃”被翻译为Noble Consort Xi——Noble是高贵的,Consort一般用作统治者的配偶,差不多等同于中国的“妃子”。比“贵妃”低一级的“妃”,则去掉修饰词Noble(高贵的),直接用Consort。

贵妃和妃翻译得尚且贴切,之后的嫔、贵人和常在却显得略微有些乏力。

“嫔”被翻译成Concubine——通常是指旧社会里的妾、姨太太、小老婆,虽然“嫔”确实是皇帝的妾室,但直接等同于Concubine,让原本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不凡的“嫔”失去了尊贵感。

“贵人”被翻译为Noble Lady(高贵的女士)还暂可谅解,“常在”则被翻译成了First Attendant—— First,第一,Attendant则是侍从或服务员的意思。

被赏了一丈红的夏常在,若知道自己成了“姓夏的一等服务员”,估计会气得从木杖刑罚之下站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丈红”也是实难翻译。

剧中的“一丈红”指的是一种刑罚,用一块厚重的木板杖打腰部以下位置,直到血流不止、一片鲜红。美版《甄嬛传》中,一丈红被翻译为the scarlet red——罪孽深重的红,仅表现了“红色”的视觉效果,却没有传达出其作为酷刑的深意。

这也让许多网友感到不满,认为这些本来就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不如直接音译,“只要让外国人知道这是一种身份等级或刑罚的名称就好了”。

不过美版《甄嬛传》毕竟是2015年的电视剧,去年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则展示了更为灵活的翻译。

“悟空”在海外作品中常被译为Monkey King(猴王),而该游戏直接用Wukong,《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曾解释说因为“Wukong”足够好听,而且足够清楚。

沙僧的名字翻译出人意料的有趣。

在正统的英译文本中常常被翻译成“Sha Monk(沙和尚)”,在这款游戏中沙僧则被译为“Sandy”。在西方,Sandy常被用作小男孩的昵称,且与中文的“三弟”在发音上很相近。既保留了原名的音韵感,又体现出他与悟空的亲切感。

还有中国才有的“土地公”,怎么才能让海外玩家领悟到“土地公”这位地方小神的职务呢?最后制作方将其译做“keeper”,表示这位小神仙能大致知晓这块地盘上的杂七杂八事儿,但又只能维护维护,没有太多的权力。

最妙的是“妖怪”,弃用了此前出海作品常用的“monster”,而是直接被翻译成了拼音“Yaoguai”;偷袈裟的“黑熊精”,则直接被翻译成了Black Bear Guai。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妖怪”,和西方的monster的确存在差别。在中国志怪神话里,妖怪常常指能变成人形的奇异生物,比如白蛇、狐仙等等;而西方的monster主要是指体型庞大且外表丑陋的怪物。

这种翻译,是在西方重新创造一个词语,而非寻找一个贴切的单词。它既不强行消解特色,也不止于简单音译,而是通过语境重构让异质文化获得新生。

一定程度上,这种变化也是中国文化势力逐渐崛起的表象:从“得翻成英文,让外国人看得明白”,转变到“要看得明白,得了解中国文化”。

就像是《哪吒》里的“公公”,《西游记》里的“金箍棒”,《甄嬛传》里小主们的“位份”,这些“不太好翻译”的词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

它们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深厚意义和情感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即使有时候一些看起来“大差不差”的翻译,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

拿《红楼梦》的英译本举例,第六十八回里尤二姐与王熙凤有一段对话。尤二姐对王熙凤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诸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

其中的“奴家”,是古代女子称呼自己的自谦词,代表一种谦卑的地位或态度。

对尤二姐的这句话,一版翻译成了:“I am still very young。”she explained to Xi-feng……

另一版翻译成了:“your slave is young。”she said……

虽然两个翻译版本都表达了尤二姐向王熙凤表达“自己还年轻”的意思,但尤二姐是贾琏背着王熙凤偷娶的二房,在社会地位上远低于王熙凤,将自我称谓词翻译成your slave,才能传达原文里尤二姐的地位卑贱之意。

这种微妙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往往决定了作品是否能够真正传达出原文的神韵。

类似的例子在《西游记》中也屡见不鲜。

《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哪吒交战,孙悟空询问:“你是谁家小哥?”英文版没有简单把这句话翻译成“who are you”,而是特意将“小哥”译为了“dumpling”——在西方,dumpling通常被用来形容矮矮胖胖的人,这里用来比喻孩童模样的胖乎乎的哪吒,甚至创造出了原句中没有的意思。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哪吒

甚至同一个词语,不同性格的人物说出来,也可以翻译成不同的单词。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先扮作年轻女子为唐僧师徒送饭,原著中唐僧和猪八戒都将白骨精称作“女菩萨”。但译者在猪八戒的对话中,将“女菩萨”翻译成了较为挑逗的beautiful lady,符合猪八戒好色的形象;而在唐僧的对话中,“女菩萨”则被翻译成madam,更显唐僧谦虚有礼。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白骨精

这种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是AI技术暂时还无法取代的策略性创作。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也需要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做到“信达雅”的统一。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实习生 徐婧祺 编辑 曾琦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