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票房152亿?150亿来自国内?《哪吒2》为什么在国外“卖不动”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4 21:23 1

摘要:《哪吒2》创造的奇迹相信已经不用讲了,目前国内预测总票房是153亿上下。这电影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于是观众也期望它在国外取得票房上面的成功,但结果很让人失望。

文|令狐伯光

《哪吒2》创造的奇迹相信已经不用讲了,目前国内预测总票房是153亿上下。这电影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于是观众也期望它在国外取得票房上面的成功,但结果很让人失望。

在写这篇文章的数据是,2月21日,华人影业宣布,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外票房已突破1亿元人民币。该片在北美开画影院达到945间,创下大陆地区华语电影在北美发行的最大规模。

目前大概只算了北美票房,还有一些地区的票房,而且海外上映时间也不长。哪怕后面东南亚上映,全部加起来2亿人民币已经很多了,现在中国电影海外想要卖别说1亿美元,就是5000万美元都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观众会说美国打压,根本不拍片什么的。其实也有一个问题,《哪吒2》和中国电影公司自己其实都没怎么在乎外国票房,比如什么没有配音版,什么字幕不准确,什么需要去和外国影院谈(也就是发行)。

这些东西确实没有太过考虑,人家自然也就不会支持,你的票房当然好不了了。但这背后还有多少问题呢?

这件事情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中国国力长期弱势,而电影这个产品是在20世纪后开始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爆发的,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了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一度主导人类文明走向和发展。

电影发行有很多门道(这里就不详细写了),而且需要电影院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得不错的国客地区才能搞,因为工业有一定水准(能生产),然后经济有一定水平(能消费),只是有人口数量和能够拍电影。它大概就会像内地80年代《少林寺》一样,说是有观影人次在1.6亿到5亿之间。

为什么数据差距这么大呢?因为根本无法统计准确数字,也就无法统计具体票房。这种情况搁现在东南亚,非洲很多国家都是一样的,自己随便拍点电影,其实当地国家看的人是很多的,但票房压根不行,还不如印度电影有影响力,因为印度好歹是个区域强国。

这个电影尤其是在商业电影层面,其实只要你稍稍了解电影史便发现一件事情。

20世纪50年代后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电影产业发展其实都不错,日本一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欧洲文艺片很强势,华语地区香港商业电影独树一帜,当时在本地市场都是和好莱坞电影打得有来有回的,甚至好莱坞完全不是对手。

那么后来为啥美国电影几乎垄断全世界电影市场,90年代美国电影以数字特效革命升级,对全世界电影产业造成降维打击,这是其一,其二也是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发展,到90年代真就跨越了世纪。

欧洲在二战后被打烂后马歇尔计划后经济重新崛起,日本就是抗美援朝后崛起,香港那边作为窗口也一样,但是到90年代后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都是迅速衰落,经济不行,本地电影产业不行,然后就被好莱坞大片占据了市场。

这个也就后来中国内地电影产业,韩国电影产业和印度电影产业还成,为什么?经济问题。

但为啥当初香港电影在世界卖得还不错,因为当时香港电影本身发展非常成熟,有成龙那类世界级电影明星,背后电影产业也是世界级的,中国签署WTO两国合作,当时电影人确实非常争气,但也离不开美国没有刻意打压和扶持。

李安《卧虎藏龙》直接就是合拍片,拿了奥斯卡一路加馆,这个顶峰是2000多,最终北美票房达到了1.28亿美元,而张艺谋的《英雄》可以说是当时商业风潮沾光了,最终北美票房有5000多万美元。

从2000年前后到现在,这样下来几十年,全世界观众都习惯了好莱坞电影模式,中国人甚至能做到看电影原声只看字幕,但是你认为美国观众,外国观众能做到这样看中国电影吗(汉字特性还不同)。

这种观影习惯和文化习惯确实存在,比如现在很多人提到中国电影还是功夫,武侠。

为什么?

当初香港电影巅峰时期奠定的,这几年内地电影才在东南亚开始卖得不错,但是香港电影都衰落多少年了,基本上在文化相近的东南亚很多国家卖得非常不错,比如去年《破地狱》是2024年马来西亚票房前十的华语电影之一‌。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上下两部总投资35亿卢比,约合6000万美元,是印度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影,也是印度电影工业的展示,这部电影的票房在印度影史排第三,但就是这么一部史诗巨著,在美国和中国的票房都不好,在中国两部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一亿。

甚至我今天不说出来,在座的各位很少有人知道,而且就算现在我告诉你了,估计你也没兴趣去看

这就是文化隔阂对文化产品的影响,而且电影还不同于游戏,《黑神话》能再全球卖出几百万分成功扩圈,是因为他首先是款游戏,游戏是可以剥离文化属性,单纯的找乐子的东西,就像俄罗斯方块,如果你把名字中的俄罗斯拿掉,他就只是一款好玩的游戏,没有任何文化属性一样。就像我不告诉你,你可能不知道《巫师》是款波兰游戏一样,但是你会因为巫师好玩就是读波兰历史吗?

但电影是不能剥离文化属性的,强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汉堡可乐大豪斯,这种美国文化可以被接受,和宗教沾边的史诗就不太行,迪士尼的《寻梦环游记(COCO)》比《冰雪奇缘》在中国口碑更好票房更高,就是因为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更高,毕竟祭祀祖先我们一直在做,但是城堡啊公主啊,不好意思我们真的不太熟

事实上《哪吒2》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进军好莱坞、取得全球票房的成功,目前这是不可能的,它最重要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告诉所有文化产业从业者,别管你那破全球市场了,光是中国市场就足够养活你了,好好服务中国观众吧。

第二个,就是告诉散落在全球各个地方的华人华侨,你们祖国的精神内核有多强大,你们的精神与这种内核的共鸣程度有多深。

其实,齐泽克和波德维尔在上个世纪末就有过一场论战,目前从业界来看,波德维尔应该是主流,后者还写了一本书《香港电影的秘密》,其大致的核心思想如下:

如波德维尔自己所总结概括的,“我提出的诗学将艺术形式看成一种组织原则,不是作用于内容,而是作用于材料:材料不仅仅是像胶片或者摄影机前的道具这样的物质材料,也包括主题、题材、公认的形式以及风格。在这些材料之外,相关的原则创造出一个以获得效果为目标的整体。”

他从中国香港大众电影中提取出"动作美学",并以此为"娱乐的艺术"正名;他还分析了侯孝贤在克服电影制作的各种外部限制因素过程中,是如何将不得已采取的拍摄"技艺"转化为"诗性""抒情性"以及关注日常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上的优势

这套方法以科学认知主义为前提,相信人类的感知有超越性别、民族、阶级的跨文化共通性。波德维尔正是以这套方法为基准,对古典好莱坞、当代好莱坞作了系统性研究。正反打镜头、视线、动作顺接、连续性剪辑、180度轴线,剧情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展开、推动叙事的重要特征是欲望等等他总结出来的好莱坞美学范式,都是这套诗学理论的成果。

也正是在这套理论之下,波德维尔最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反对欧陆宏大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等宏大理论为工具分析、批评电影的方法,以及反映论式的文化研究,在波德维尔看来都是诠释学,他绝对无法认同这种方法。

意识形态不会亲自开启摄影机,以电影诗学理论为依托,波德维尔比较笃信“问题——解决”模式,他认为电影人的形式与风格,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进形成的。这套理论在解释大片厂、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有较强说服力。

但齐泽克就批评了他这种看法,这是伪装成客观科学的真正的“宏大”。你可以做一个对比,都是“香港文化”继承者的《瞬息全宇宙》和《哪吒2》,前者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后者拿了全国票冠。

你能认为这里不存在文化隔阂么?两部都是屎尿屁继承者,两者都有波德维尔推崇的中层叙事(伐木累),但内核完全不同。这个内核波德维尔的理论是解释不了的,因为《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游记中的”反叛“与”秩序“一脉相承,这份历史与文明的厚重继承是《瞬息全宇宙》中没有的。

而《瞬息全宇宙》的那部分内核只是西方近现代百年历史中对”荒诞“与”虚无“的焦虑。电影是望向他者的窗口,不同的文明文化历史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而望向他者正是脱离现有幻境的方法。

所以《哪吒2》成功,绝对不是它讲了一个西方人能懂的故事,正是因为他讲了一个不同于漫威宇宙、好莱坞的异质的故事。

中国现在发展的情况和位置就在那儿,那么它的文化在世界上也就在那儿(文化往往会滞后)。

美国在打赢二战过后文化就反攻欧洲和风靡全世界了吗?其实是没有的,相反欧洲老贵族仍然看不起,中国现在在世界上还不如美国打赢二战那种情况,文化自然就差得更远了。

来源:令狐伯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