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7年鹿晗官宣恋情开始,这个账号就每日更新打卡,像是一场漫长的“分手预言”。2694次的打卡,是时间的累积,也是公众对这段感情的好奇与揣测的见证。起初,这或许只是个别网友的“执念”,可随着时间推移,竟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分手预测”狂欢。
近日,“鹿晗关晓彤”词条频繁登上热搜第一,“分手”传闻甚嚣尘上。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一个坚持打卡“鹿晗关晓彤分手”的账号,至今已坚持了2694天。
从2017年鹿晗官宣恋情开始,这个账号就每日更新打卡,像是一场漫长的“分手预言”。2694次的打卡,是时间的累积,也是公众对这段感情的好奇与揣测的见证。起初,这或许只是个别网友的“执念”,可随着时间推移,竟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分手预测”狂欢。
此次分手传闻的源头,是有网友发布“分手快乐 彤姐”的消息,还有IP在美国的网友爆料两人去年12月就已分手。但截至目前,鹿晗8年前的官宣恋情微博依旧可见,连续7年为关晓彤庆生的微博也都在,可即便如此,也未能平息这场风波。
回顾这些年,两人的感情一直备受关注。他们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同框,都能成为舆论焦点。鹿晗在顶流时期官宣恋情,打破了偶像恋爱的禁忌,可也让这段感情被置于放大镜下。
如今,这场长达近8年的“分手打卡”闹剧,不仅是对明星隐私的过度窥探,也反映出流量时代情感关系的异化。人们将自身对爱情的焦虑、期待与不安,投射到这对明星情侣身上,把他们的感情当作一场“赌局”,通过围观、揣测甚至诅咒,来获得某种隐秘的心理代偿。
从心理学角度看,公众对明星关系的“拆解欲”,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身情感不确定性的转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情感困扰,而通过评判明星的感情,能获得一种短暂的心理掌控感。此外,明星的情感被异化为“公共议题”,他们的每一次互动都被赋予了符号化的解读,这也加剧了公众对他们感情的过度关注。
这场“分手打卡”闹剧该收场了。鹿晗和关晓彤用8年时间向我们证明,爱情可以低调且长久,明星也有守护隐私的权利。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感情,停止这场毫无意义的“预言”,把关注点放回他们的作品和事业上。
来源:太阳下的一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