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的福州,阳光穿过榕树细密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三坊七巷深处,一阵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檐角的麻雀,镜头扫过撒贝宁标志性的酒窝,王鸥正俯身研究着油纸伞上繁复的雕花。当《山水间的家》摄制组悄然走进这座千年古城,两位国民级主持人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打开了
盛夏的福州,阳光穿过榕树细密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三坊七巷深处,一阵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檐角的麻雀,镜头扫过撒贝宁标志性的酒窝,王鸥正俯身研究着油纸伞上繁复的雕花。当《山水间的家》摄制组悄然走进这座千年古城,两位国民级主持人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城市文化传承的窗口。
在严复故居的天井里,撒贝宁驻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牌匾前,指尖轻抚过木质纹理,仿佛触碰到了百年前启蒙思想的温度。王鸥弯腰观察着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匠手中的牛角刀在胚胎上游走,金箔如蝴蝶般轻盈栖落。镜头语言在这里变得异常细腻——脱脂棉包裹胚胎的弧度,漆料滴落时的琥珀色光泽,甚至匠人指节泛白的力度都被精准捕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呈现,让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成为流淌在指尖的生命律动。
闽江夜色中,两位主持人登上古色画舫,撒贝宁忽然指着岸边灯火:“看那些骑楼,像不像打开的首饰盒?”这个灵光乍现的比喻,瞬间点破了福州建筑美学的精髓。当王鸥捧起茉莉花茶轻嗅时,茶艺师讲述着“七窨一提”的古法工艺,摄像机以微距镜头追踪着茶叶在琉璃杯中舒展的轨迹。这种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象体验的叙事策略,恰似在观众认知门槛前架起旋梯,让千年茶香得以飘入寻常百姓家。
坊巷深处的百年鱼丸店里,撒贝宁举着漏勺模仿老师傅“海底捞月”的绝活,飞溅的面粉惹得王鸥笑弯了腰。这种充满烟火气的互动,不经意间揭开了福州美食的密码——木薯粉与鳗鱼肉的黄金比例,捶打力度与口感弹性的函数关系,老汤头里沉淀的海洋记忆。当镜头扫过食客们鼻尖上的汗珠,观众看见的不只是地方小吃,更是一座城市用味觉书写的集体记忆。
茉莉花茶氤氲的香气里,三弦琴声从某处深宅飘出。撒贝宁循声叩开漆门,王鸥的绣花鞋踏过门廊百年老砖,摄像机以45度仰角记录下这个充满仪式感的瞬间。在评话老艺人的故事里,林则徐禁烟时的剑眉星目,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的青灯黄卷,都化作具象的画面在镜头前流转。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魔法,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立体存在。
当摄制组转场现代商务区,玻璃幕墙倒映着乌塔的身影,两位主持人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扮演着巧妙的转译者。撒贝宁在物联网企业展示厅举起芯片:“这上面刻着新时代的坊巷密码。”王鸥对着AR复原的古码头感叹:“科技让历史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这些充满张力的场景并置,勾勒出福州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既守护着三山两塔的千年文脉,又涌动着数字浪潮的澎湃心跳。
暮色降临时分,摄制组在闽江畔收工。撒贝宁对着江面忽然吟诵:“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王鸥笑着接话:“但福州鱼丸的香气,已经飘过太平洋。”摄像机缓缓升起,千年古城在晚霞中显露出清晰的文化肌理——那些飞檐下的智慧沉淀,巷陌间的创新脉动,正在这个夏日的镜头里,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娱记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