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9岁的黄灿灿站在《演员请就位3》舞台上,用平静语气复述当年那个片段时,这句曾斩断她职业生涯的审判就化作一柄回旋镖,精准扎进所有职场女性的心脏。
黄灿灿的黄谣事件
“我知道你,不用演了,出去吧”。
当29岁的黄灿灿站在《演员请就位3》舞台上,用平静语气复述当年那个片段时,这句曾斩断她职业生涯的审判就化作一柄回旋镖,精准扎进所有职场女性的心脏。
谣言总爱披着香艳外衣,内里却淬着断人筋骨的毒。
这个从武大樱花树下走出来的姑娘,曾是网红转型演员的成功范本。
那年她年岁正好,一身白裙樱花树下的写真,清纯美好。
没人想得到这帧校花画面会成为日后被包养谣言的佐证。
我怎么也忘不了《奔跑吧兄弟》在武汉大学那一期的黄灿灿,那么明媚那么美好。
转做演员后,《泡沫之夏》虽说口碑不佳,但新人出道也算情有可原,不管怎么说知名度是打开了。她开始拍戏,上综艺,甚至还发行过单曲。
直到一场“被包养”的谣言,让她星途尽毁。
“黄谣”背后的权力傲慢:谁在审判?
制片人明确表示,不会和她这种私德有亏的人合作,更可怕的是这并不是个例。
本来正是事业上升期的黄灿灿似乎被剧组联合拉进了黑名单。
屡次三番的试镜都被毙掉。
更荒诞的是,当她时隔多年重获第一个拒绝合作制片人剧组试镜机会时,她本以为能借此机会澄清误会。
哪想到对方甚至没给她开口的机会,就把她轰了出去。
“我原以为清者自清,结果发现谣言会自己长出獠牙。”
那些年错过的项目、被临时替换的角色、莫名消失的合约,像一记记闷棍将人捶进泥潭。你看,杀一个女人多容易,连刀都不用磨,只需敲下听说她有桃色新闻的内容就可以了。
追责制片人?真正的恶人是造谣者
而这件事真正让我背后发凉的,是即便黄灿灿已经站在台前把当年的事情讲了出来。
她的微博评论里仍飘着怎么证明没被包养的蛆虫。
但超出我预料范围的,是我本以为大家会把矛头对准造谣者,但实际上却是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杨晓培到底是不是那个制片人身上。
黄灿灿的微博长文明明写着:“制片人并不是过错方”,却仍有无数显微镜对准杨晓培的微表情。
《择天记》或许只是她随手撕开的一道旧伤疤,也或许至少她当年被拒绝的剧组之一。杨晓培到底是否是那个声称不和私德有亏艺人合作的制片人还未可知。
更何况即便真是她又如何?作为制片人来说规避风险也是很正常的,一部剧一旦演员出了问题被压住,几年不能播放基本就算白投资了,没有哪个投资人敢赌上数亿制作费。
所以制片人用舆情报告轻飘飘划掉小演员的名字,像厨子剔除鱼骨般理所当然。
但舆论却在显微镜下剖析杨晓培的微表情,仿佛这场绞杀里刽子手才是受害者。
正如《胭脂扣》里如花掏出胭脂匣——世人总爱盯着信物追问风流韵事,却无人关心吞金咽玉的痛。当舆论忙着用显微镜剖析杨晓培的微表情时,真正的刽子手正躺在匿名制的温床里酣睡。
被黄谣粉碎的女明星们
事实上,娱乐圈的谣言链像一条绞索,勒紧的永远是女人的咽喉,黄灿灿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2003年,张静初因主演顾长卫导演的《孔雀》一炮而红,斩获多项大奖,本来应该是星途璀璨。
无数抢手片约在等着这个灵气十足的女演员,却突然传出她和顾长卫之间的绯闻。
甚至有传言称顾长卫妻子蒋雯丽因嫉妒掌掴她并删光其在《立春》中的戏份。
全然不顾所谓的绯闻也不过只有几张见面吃饭的照片而已。
到了2009年,顾长卫卷入了由狗仔卓伟曝光的“车震门”丑闻。虽然照片中未能拍到面部,但似乎又认定成了是张静初。谣言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
随后张静初又因为和章家瑞、冯小刚等人的绯闻被冠上了极羞辱的称号,“导演公交车”。甚至传出她被导演太太团封杀的新闻。
张静初早期资源极佳,接连主演《孔雀》《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等作品,成为“大导宠儿”,并凭《门徒》《唐山大地震》等影片提名金像奖、金鸡奖,一度被视为“章子怡接班人”。持续的黄谣导致其公众形象恶化,被贴上“舆论风险艺人”标签。
她逐渐失去大制作主角机会,转接低成本电影,甚至在《碟中谍5》中仅有以秒算的无台词镜头。
2015年后,她已经是在网剧里打转做配角了。张静初的高光时代彻底结束。
张含韵15岁就靠广告曲《酸酸甜甜就是我》迅速走红,成为“全民甜妹”代表。但出道不久就遇到恶意攻击。
黑粉将她的头像与日本女星的裸照合成,伪造“不雅照”并在网络疯传。尽管张含韵多次澄清照片系伪造,但谣言仍被广泛传播,甚至演变为“陪睡”“潜规则”等污名化标签。
在谣言扩散期间,张含韵参加某综艺节目时,主持人竟将伪造的不雅照打印出来,当众逼问她:“这是你吗?”年仅17岁的她当场崩溃大哭,反复解释“照片里的人不是我”,却无人相信。
她被荡妇羞辱到一度成为全民玩物,长期的网络暴力使张含韵陷入自我怀疑与抑郁情绪。
她坦言曾“害怕面对人群”,甚至因恐惧舆论而不敢公开露面。
明明年少成名,却为此付出了多年的空窗期。
一个女孩子最美好的青春时期,出道即顶流的张含韵却被莫须有的罪名断送了。
朱丹妮的空中瑜伽一字马视频下,蛆虫准时赴宴。她工具缠身练出的柔韧度却被辱骂涉黄,甚至当有人帮忙辟谣的时候,还会追着辟谣的人死咬不停。
硬要给朱丹妮套上恶意涉黄的名头才算完。
关之琳的“高尔夫球”谣言更是互联网黄谣史活化石。当年据传,刘銮雄曾半夜送关姓女星去医院,医生从关姓女星身体里取出两颗乒乓球(也有说高尔夫球的)。
还说,关之琳这么做是为了博刘銮雄开心,据说,一颗球一千万。
即便刘銮雄本人曾经愤怒辟谣过,也无济于事。
三十年过去,人们仍用下流梗消遣一代女神,却无人追问当年港媒镜头如何将香艳故事焊进女性人生——真相早被嚼成渣,谣言却成了刻进她骨头的刺青。李纯脚踝纹身被解读成媚黑,连纹身都要绑上文字狱。
容祖儿的“春卷门”更显荒诞。编造“餐厅偷吃春卷”的荤段子时连张实锤图都懒得P。可就是这则低成本谣言,让天后被钉上“桃色女王”耻辱柱二十年。
黄谣是扎进女人命门的绞肉机,每滴血都喂肥了键盘蛆虫的狂欢。有人说那你辟谣啊,你没做怎么会被骂?
谈何容易?
辟谣的成本远远大过造谣
造黄谣的没有成本的,但辟谣却是无人关注的。
你们以为娱乐圈的瓜田只是粉丝撕逼和狗仔跟拍?
当我看到明星网红换脸视频被公然售卖时,才惊觉我们正见证着人类文明史上最荒诞的黑色产业链——那些在热搜上狂欢的黄谣,每条都标着血淋淋的价码。
甚至流出刘亦菲、迪丽热巴等顶流女星"数字脸皮"竟被黑市明码标价,1280元就能买到全套AI换脸包。
这分明是屠宰场的电锯声在红毯上轰鸣。
这甚至不仅是某群体的狂欢,不少人还将此应用在娱乐圈的暗战之中。
给女明星造黄谣几乎是毁了她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真相?在机器洪流面前,清白不过是掉进绞肉机的玫瑰花瓣。
算法时代,吃瓜也是助纣为虐
而平台算法,就是这场血色盛宴最殷勤的帮凶。
当女明星们的谣言视频登上热搜,她们亲自录制的辟谣视频却无人问津时就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带#女明星#标签的谣言内容,系统推荐权重比普通娱乐资讯更高。
如此裂变效应就意味着每个吃瓜群众都成了人肉传播器。
传谣者刷不到真实讯息。
或者说,那些乏味的清白证据,哪比得上"顶流女星被大佬包养"的桃色故事来得刺激?
此刻盯着手机的你或许还没意识到,当我们津津有味咀嚼着"某女星疑似私密视频曝光"的瓜时,某个真实存在的女孩,正在22万/次的顶配媒体通稿中,被一寸寸撕碎清白。
这不是娱乐八卦,这是21世纪最残酷的猎巫运动——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天变成血色账单上的一个数字。自证清白是个伪命题
所以辟谣有意义吗?清华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数据:83%网民认为女星辟谣=心虚。
哪怕你有证据也无济于事。
张静初也曾控告过造谣者,但造谣者拒绝执行法院的任何判决,甚至发表的辱没言论平台都没有下架。
仍有大量网友在其直播间刷公交车弹幕,幸存者也不过是从绞刑架到纪念碑。
女明星尚且如此,更遑论素人。想起来那个杭州女孩,只是穿着漂亮衣服去拿了快递就被隔壁便利店店主拍了视频,和朋友合伙编造了一出“少妇出轨快递员”的龌龊故事。
本以为胜诉后事件能告一段落。但事实却是,她被以影响业务和声誉的名头被公司开除。
后续也因此找不到工作,她面对镜头时说,“有的时候你处在深渊里的时候,不是你想出来就能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社会性死亡吧。”
当她利用法律武器,要求对方道歉并赔付因此造成失业、误工等经济损失时。
对方先是遮遮掩掩毫无歉意的录制了道歉视频,造谣者郎某的父亲甚至至今坚称“只是小朋友开玩笑”。
继而又对赔付金额表示过多不肯赔付,全然不顾他们制造的黄谣依然在看不见的角落隐秘传播着。你看,法律只能砍断谣言的手,却堵不住千万张嗜血的嘴,更弥补不了对受害人的伤害。
说什么清者自清,或是天真的以为辟谣就能万事大吉根本都是自欺欺人的骗局。
因为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厌女社会的完美犯罪。
解构黄谣:父权制递给女性的三把刀
纪录片《荡妇名声恐惧症》就曾提供过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巴西贫民窟,女孩因谣言被泼硫酸的概率比男童高47倍;
在首尔江南区,"整形失败裸照"勒索产业链年产值超6亿。
这哪是什么集体潜意识?
分明是父权社会精心腌制的文化腐肉,喂肥了千万双嗜血的流量秃鹫。
看看某平台算法工程师的测试数据:"擦边谣言"视频完播率比普通内容高89%,当AI捕捉到你多停留0.3秒,下一秒就会推来更露骨的"少妇出轨实拍"。
没人会在意到底是不是虚构的黄谣。这些人在意的,不过是一时眼睛和口头的痛快罢了。
不完美受害人也是受害人
可能有人会说,能被造谣也肯定是你本身行为不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确实,的确存在因为没有边界感而造成误会的女性,这就要就事论事了。
但即便是不完美受害者,也不该用黄谣来惩治她们。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那句"为什么是我?"的诘问,就是陷入完美受害者的陷阱。
造黄谣简单而容易,男性造谣者仅需声称"开玩笑"就能减免责任,但女性想要自证清白却平均需要提交重重叠叠数不清的证据。当文明外衣被撕碎时,键盘背后露出的不过是千年未变的裹脚布。
但我们早该学会用敌人的武器反杀。
百万网红小雪就曾上演过教科书般的维权。
破局,女性从来不是祭品
当初在她和其丈夫百乔的评论区充斥大量:“求瓜”“已看过”“真的是你啊”之类的评论。
暗示有“小雪不雅照”,并且诱导网友有偿加入“吃瓜群”。
小雪开始核查整件事情。她发现,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名女生自拍上传了不雅照片,因该名女生的样貌与自己过于相似,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便开始对自己进行恶意造谣并大肆传播,甚至以此来拉人进入“吃瓜群”牟利。
她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并联系律师开始维权。小雪还特意提到在取证的过程中她使用了“区块链证据保全”的方式保全造谣证据,对那些曾私信辱骂、攻击过她的个人账号以及营销号机构等都作了证据保留,也通过合理合法的手续获取了那些已将账号设置为私密的人的个人信息,并同时去公证处作了公证。报警,请律师,付费进入“吃瓜群”进行证据保全,通过合法合规的路径让造谣者“一个都跑不了”。
与其等法律缝补伤口,不如把伤疤锻成反杀的利刃。他们朝我扔泥巴,泥巴干了我砸死他。
记住,当整个系统都在把女性当可再生资源消耗时,我们就要成为那个让机器死机的病毒程序。
毕竟能击碎裹脚布文明的,从来不是温柔的解构,而是泼天流量的反噬、区块链存证的铁证,以及每个幸存者亲手熔铸的钢铁铠甲。
如果女性人人自危,不知道谁下一秒就会成为AI换脸的主角,或是微信群中出轨的少妇,我们究竟在捍卫谁的贞洁?
“黄灿灿们”的眼泪,浇不灭娱乐圈的谣言野火,但至少烧出了一条血路。
此文以她为棱镜,折射出从张静初到快递女子的集体绞杀史。
从《厌女》到《第二性》,被黄谣困住的女性正在觉醒。
当千万个张静初们不再沉默,那些射向我们的子弹,终将变成照亮黑夜的焰火。
我们终将杀死房间里见不得光的幽灵。
来源:汤圆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