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烂片的痛,被《哗变》一把治愈了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2-24 22:31 1

摘要:它长得也像优衣库,穿着也像优衣库,结完账问我剪不剪标,我说剪,然后发现价格约等于六件优衣库。我颤抖了一下,说你们是什么牌子,对方说Lululemon。

文/六神磊磊

刚刚去看了《哗变》。

为了它专门飞北京,在登机口才想起来没带厚衣服。于是冲到一个陈列感觉很像优衣库的店,拿了一件黑棉衣结账。

它长得也像优衣库,穿着也像优衣库,结完账问我剪不剪标,我说剪,然后发现价格约等于六件优衣库。我颤抖了一下,说你们是什么牌子,对方说Lululemon。

于是,我就穿着这六件优衣库,去看了《哗变》。如果那天剧场你看见一个很热也舍不得脱衣服的人,那就是我了。

说回这个剧,《哗变》真是好,人艺真不让人失望。如果非要挑剔什么的话,个人觉得结尾可以更好,可以不必非指出一个“哗变犯”。但那不重要了,现在经典话剧已经悄悄承担起了一项使命,就是挽回电影给人的创伤,相当于icu。一部《哗变》少说可以支撑我看三部烂片。

坐在那里,感觉真清净啊。舞台就三堵墙,几把椅子,一扇大门,还有一亮一暗两组灯光来回换。剩下的全是台词,密不透风的台词。没有几亿搞出来的大蓝人特效,不用老替片方算账谁投了几亿、亏了几亿,不用老争吵是谁偷了谁的票房,不用老替国家担心外籍演员看到剧本会不会导致泄密。

原来我们和一部剧的关系,可以就是简单的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和演员就是表演、谢幕、评价的关系,就算要讨论,也就是朱旭和冯远征的时空对比,他俩的魁格少校哪个更好,多简单啊,多好啊。

现在太多影视的主题贫乏得厉害,而且还在进一步奔向贫乏。小时候写作文,总有升华主题的一句:“啊,我要为这事业奋斗终生!”好多影视作品的主题也日渐就剩了这一句,啊我要为这样的事业奋斗终生,岳爷爷的事业,周武王的事业,甚至拍着拍着,连“事业”本身是啥都拍不明白了,变成了我要为让秦桧背诵岳飞诗词的事业奋斗终生,要为武王吊民伐罪但必须不影响和邓婵玉谈恋爱的事业奋斗终生,要为请外籍演员但死活又不能给丫看剧本的事业奋斗终生。

丰富性在急剧减退,好东西的标准仿佛就剩一个:燃,爆燃,全程高能。导致看见爆燃就轻度不适,明明禁燃禁放了对吧。

再回头看看一个88年就首演了的经典剧,原来可以这么耐琢磨。里面基本上每个角色,原告、被告、检察官、辩护律师,都有一个要奋斗终身的共同的事业,这一点根本不用观众瞎操心,那就是打败法西斯。他们之中,并没有谁质疑这个事业、存心背叛这个事业。然而,在如何实现这个事业的路径上,他们却有激烈的分歧,甚至你眼里的英雄是我眼里的罪犯。

啊呀呀,原来戏剧冲突可以这么来,可以不只是好人和坏人,好男人和坏女人,或者坏女人和好男人这么简单。

而且,这些年看多了一种影视剧,就是“老戏骨带小鲜肉,一口年糕一口屎”的剧。于是,当猛然看到一台整整齐齐、水平相当的演员,才能愈发感到种快乐,捉对厮杀、旗鼓相当的快乐。

一台角色,基本没短板,没死角,没有参差不齐。演到每一个“证人”出庭时,我都笃定说这个最好,但等到下一个出场,又觉得眼前的更棒。哪怕只是一个只负责法庭上开门关门的兵,都身手利索,仿佛他已经在那儿开关了三年的门。

就是上图后面坐着的那个兵。

说跑偏了,再讲回主题和思想。

《哗变》剧中的许多人,都陷入在巨大的矛盾中,不是套路的所谓“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是我信仰的A和我同样信仰的B的矛盾。所以他们行为坚定却又思想纠结,选择果断却又内心挣扎,甚至山呼海啸。

比如张福元饰的法官勃雷克里,他无比尊崇军人的荣誉,但又要因为对法的信仰,让辩护人花样百出,把军官魁格的荣誉打得粉碎。他对辩护人格林渥说谴责你的事留给良心,但我宣布你没有罪责。那话简直是它对自己的心讲的,我赦你无罪,你这个王八蛋。

又比如吴刚试演的辩护人格林渥,他明明赤诚忠勇,对纳粹有无尽的仇恨,但又要恪尽职守,使哗变的被告脱罪,他厌恶自己的技巧但又必须机变百出。

在对忠诚、道德问题的拷问上,这部剧有个好习惯:几乎从不轻率宣布这就是终极答案。当然,除了我有点保留意见的结尾之外。

它总是告诉你,深渊的下面还有深渊。背叛和哗变确实是可怕的,但是压迫、凌辱下级的病态权力一样可怕。

然而,当你打算纵情嘲笑霸凌下级的魁格,津津有味地看痛打落水狗,想要全身心为哗变者摇旗呐喊时,戏剧又会隐约告诉你,如果证人能被技巧性地颠倒成被告,如果把“反抗”这种东西肆意美化,如果七嘴八舌拼缀出一个人的“罪状”后就可以摧残他,甚至变成狂欢,一样可能通往深渊。

《哗变》还给我一种感受,就是再一次明确了:我们压根没有比上一个年代的人聪明。

除了机器人更聪明了,别的甚至都更愚蠢了。

一部1988年就在中国首映了的剧,改编自更老的50年代美国人的普利策获奖小说,意味着什么,说句得罪人的话,意味着我们其实更蠢了,美国人也更蠢了,当然美国人变蠢的幅度更大。

它就一个“小案子”所折射到的东西,战争,罪恶,忠诚,荣誉,背叛,法律,欺凌,反抗,法西斯,精神病……现在有几个作品触及深度超过它的?网上网下那么多故作高深的讨论,除了掺杂的谣言和疯狂的偏见,有几个讨论能接近这个水平的呢。对比一下88年首映的东西,我们到底变蠢了多少。

比如上一辈至少知道,买衣服看个价对吧。

顺手荐本有趣的书吧《人艺往事》,喜欢的入。‍‍‍‍

毕竟《哗变》的票很难买。算个安慰吧。

来源:六神磊磊读金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