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担心地说:再不排练完《红灯记》,恐怕刘长瑜就要魔怔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24 20:51 1

摘要:刘长瑜,这位在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花旦演员,她的舞台生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剧,充满了绚烂的色彩和不懈的追求。从她十二岁那年第一次登台公演《玉堂春》算起,至今已走过了三十二载春秋,而实际上,她的艺术之路起始于更早的孩童时期,至今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

刘长瑜,这位在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花旦演员,她的舞台生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剧,充满了绚烂的色彩和不懈的追求。从她十二岁那年第一次登台公演《玉堂春》算起,至今已走过了三十二载春秋,而实际上,她的艺术之路起始于更早的孩童时期,至今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

六十年代,刘长瑜以《卖水》和《春草闯堂》两部佳作名噪大江南北。她的表演如同春风拂面,清新脱俗,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那时的她,已经是戏曲界的一颗新星,光芒四射,引人注目。而到了七十年代,她在《红灯记》中扮演的李铁梅一角,更是让她家喻户晓,誉满城乡。这个角色仿佛为她量身定做,她将李铁梅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进入八十年代,刘长瑜的艺术生涯又迎来了新的高峰。她以《红灯照》、《红楼二尤》、《燕燕》等剧目蜚声剧坛,备受观众赞赏。她的表演风格独特,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艺术的创新,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与深度。

刘长瑜的艺术之路始于中国戏曲学校,那里是她梦想的起点。九岁那年,她踏进了这所戏曲的殿堂,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导。王瑶卿、于连泉、赵桐珊、华慧麟、于玉蘅、罗玉萍等前辈们,都对她倾注了心血和期望。在这里,她接受了全面的基本功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戏曲基础。

刘长瑜不仅学会了老师们的一招一式,更把前辈们革新、创造的艺术思想学到了手。她深知,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和灵魂的碰撞。1958年,还不满十六岁的刘长瑜,幸运地在荀慧生大师的指导下学演《红楼二尤》。荀慧生是戏曲界的大师,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刘长瑜凭借扎实的幼功和自己的聪敏,很快学会了荀师的一招一式。彩排之后,不少人都夸她学得不错,很多地方酷似荀先生。

然而,荀先生却并没有因此感到满意。他把刘长瑜叫到跟前,劈头一句就是:“再这样,以后我不教你了!”这一句话让小小年纪的刘长瑜吓坏了,泪珠儿在眼眶里转个不停。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荀先生会这么生气。接着,荀先生慢慢地开导她,告诉她学流派不能光模仿外形,而要学其神髓。他深刻地指出:“要学刻画人物啊!你演的是尤三姐,不是演我荀某人!”

这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刘长瑜茅塞顿开。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表演虽然形似荀先生,但却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她明白了,学流派不仅仅是要模仿前辈的表演风格,更要学会刻画人物,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角色之中。

眼神,是戏曲表演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了练好眼神,刘长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九岁踏入梨园开始,她就经常在黑夜里点着香火练习,香火常常把她折腾得泪流满面。但正是这样的付出,让她掌握了许多眼神的表演语汇,如“平视”、“仰视”、“斜睨”、“偷觑”、“侧瞄”、“转眼珠”等等。然而,刘长瑜并没有满足于这些眼神程式的简单运用。她认为,这些眼神必须与戏剧的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魅力。

在唱腔方面,刘长瑜显然有着王(瑶卿)派艺术的深厚功底。她十二岁开始演《玉堂春》就获得了好评,这主要得益于她无论演唱〔导板〕、〔回龙〕、〔二六〕还是〔流水〕,都显示出王派那种开阔、流畅与挺拔的劲头。然而,刘长瑜并不甘于停留在模仿上。在一系列的新作中,她充分利用自己嗓音甜润、脆亮的特点,在保证京剧声腔所需要的足够音量的同时,注重在音色上下功夫。

1977年,当中国京剧院四团再度上演《卖水》前夕,她并没有选择安逸地重复过去的表演,而是认真总结了以往演出的不足。她意识到,过去自己对主人公梅英的理解并不够深入,之所以能够演得天真烂漫、惹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剧情本身的基础和自己的良好条件。然而,经历了《红灯记》等现代戏的实践之后,她更加懂得了如何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基调,如何运用内在潜台词,如何把握行动的贯串线,将程式化技巧融注于个性化的表演之中。

为了将梅英这个角色演得更加鲜活、立体,刘长瑜反复琢磨剧情,对《卖水》进行了全新的加工。特别是在“报花名”的大段唱腔中,她并没有照搬旧的演唱程式,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她创造了从〔南梆子〕到〔垛板〕,再到〔数板〕,最后再转〔散板〕那样起伏多变的节奏与旋律,紧密地与梅英那种明是报花名、暗是等待的复杂心理结合起来。这种唱腔既机智又自然,既高雅又通俗,深受今天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

在塑造梅英这个角色时,刘长瑜还特别注意到了她与春草、红娘、燕燕等丫环角色的区别。她深知,虽然这些角色都有着聪明灵巧、爱憎分明的共性,但梅英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深入揣摩人物,刘长瑜体会到,梅英较之其他丫环,年龄最小,性格尤其活泼。在花园里,当梅英看到小姐触景生情、满怀愁绪时,她用三个“耍腕子”的动作,然后扭步向前,故意用肩膀去撞小姐,显得十分淘气。这种细腻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梅英的活泼可爱。

又如唱“六月里是伏天”、“十月里是寒天”两句时,刘长瑜通过抖动双肩、快速掮扇以及双手抱肩、故意哆嗦等身段,分别表现了炎热与寒冷的感觉。这些动作设计得既符合梅英的年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完全不像古代十七八岁大姑娘的动作那样拘谨。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刘长瑜的表演更加生动、真实,也让梅英这个角色更加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红灯记》是刘长瑜的代表作。当李铁梅直抒胸臆,展示她的壮志柔情时,刘长瑜的演唱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京剧旦角声腔的优美音符,更让他们为其情真意切的思想力量所触动。那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李铁梅心底流淌出的清泉,清澈而深邃。因此,每当演唱完毕,观众总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是对刘长瑜精湛演技的认可,也是对她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敬佩。

为了演好李铁梅这个角色,刘长瑜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吃饭、睡觉都心不在焉,脑海里全是戏里的情节和台词。因为是第一次排演现代戏,她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戏的招式用不上了,新的程式又难以表现,她感到压力很大。常常在睡梦中就突然坐起来大声念台词,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周总理心疼地说:“再不排完《红灯记》,恐怕刘长瑜就要魔怔了。”然而,刘长瑜并没有放弃,她深知,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砺,才能塑造出真正鲜活的角色。

后来,经过阿甲导演的详细指导和杜近芳老师的传授,刘长瑜逐渐找到了感觉,能够分寸得当地把握人物了。1964年10月,《红灯记》终于演出了,当时刘长瑜才23岁。现在,每当回忆起排《红灯记》的情景,刘长瑜都感到十分幸福。

70年代中期,有人说刘长瑜出身有问题,周总理听说了这一情况后,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无产阶级用人是要讲成分的,但不能唯成分论。我就出身在一个旧官僚家庭,我也没有继承官僚资本主义。像刘长瑜现在唱革命戏,做革命人,不也是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吗?”当时,刘长瑜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

与毛主席的往事

在刘长瑜的记忆中,有一段与毛主席的往事,总是让她倍感温馨和鼓舞。毛主席喜欢听京剧,尤其钟爱老戏,但他从不和演员们讲政治,总是以一种平和、亲切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有一次,刘长瑜在演出后,毛主席问她:“你们在排什么戏啊?”刘长瑜回答:“我们在排《红灯记》。”毛主席好奇地问:“《红灯记》是个什么故事?”刘长瑜便详细地介绍了剧情。毛主席听后,笑着说:“你们可以排《红灯照》。”刘长瑜不解地问:“《红灯照》是个什么故事?”毛主席便娓娓道来,讲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在一旁的干部将主席的话记录了下来,这一幕,成了刘长瑜心中永远的珍贵记忆。

还有一次,刘长瑜在中南海演出《龙女牧羊》,毛主席看完戏后,幽默地对她说:“你刚到我家乡去了一趟啊。”刘长瑜一时没反应过来,疑惑地说:“主席,我没有到您家乡去啊!”毛主席笑了,说:“还说没去,你这个龙女不是刚从洞庭湖边回来的吗?”一句话,说得众人都笑了,气氛温馨而欢乐。

刘长瑜常常说:“如今最大的愿望在于如何振兴京剧事业,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和理解,为京剧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愿意在我的有生之年,为了振兴中国京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当她走过人生辉煌,阅尽人间沧桑,回顾自己的戏剧人生时,她真正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真谛、艺术的魅力以及爱的力量。如果再从头活一次的话,她全身心投入的仍然是艺术,是爱。因为对于她来说,艺术就是生命,就是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