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海外遇冷!哪吒票房爆火只是中国人的“自嗨”?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24 20:02 2

摘要:哪吒在中国票房爆火,却被贴上“自嗨”标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歧视与偏见?为什么一部在中国引发全民共鸣的电影,在海外却遭遇冷眼?今天,我们来揭开这场争议背后的原因。

哪吒在中国票房爆火,却被贴上“自嗨”标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歧视与偏见?为什么一部在中国引发全民共鸣的电影,在海外却遭遇冷眼?今天,我们来揭开这场争议背后的原因。

哪吒海外票房低,真的是因为“自嗨”吗?哪吒在中国票房突破50亿,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的佼佼者。然而,海外票房却相对惨淡。于是,有人开始质疑:哪吒是不是只是中国人的“自嗨”?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哪吒在海外评分网站如IMDB和烂番茄上的表现并不差,甚至有不少外国观众给出了正面评价。这说明,哪吒并非“只有中国人喜欢”,而是海外观众根本没有足够的机会看到它。

问题出在发行模式上。中国电影采用的是集中发行制,影院只需下载密钥即可放映。而在美国等海外市场,电影发行是分散式的,需要与每家影院谈判签约,排片资源被好莱坞巨头牢牢掌控。

哪吒没有像《卧虎藏龙》《英雄》那样提前布局全球市场,也没有强大的海外资本支持,自然难以在海外大规模上映。

换句话说,哪吒海外票房低,不是因为“自嗨”,而是因为“没人给你排片”。

好莱坞烂片高票房,算不算“自嗨”?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美国队长四质量低下,却能在北美占据大量排片,票房高企,这算不算美国人的“自嗨”?

显然,没人会这么问。好莱坞烂片在本土高票房时,西方媒体从不质疑这是“自嗨”。他们默认这是文化输出的“优等生”表现,而其他国家的电影则被贴上“地方特色”的标签,只有符合西方标准的作品才能获得认可。

这种双重标准背后,隐藏着一条深刻的歧视链条。西方通过好莱坞体系、电影节评价标准和媒体议程设置,构建了“西方文化=普世价值,非西方文化=地方特色”的等级秩序。在这种秩序中,非西方文化的成功往往被贬低为“自嗨”,而西方文化的失败则被轻易忽略。

哪吒的高票房,恰恰打破了这种秩序,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

自嗨论的背后:文化自卑与歧视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哪吒是“自嗨”?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好学生被差生超过”的不屑感;深层次看,这是对非西方文化崛起的恐惧与歧视。

部分外国媒体和影评人看都没看哪吒,就第一时间给它贴上“自嗨”标签。这就像一个人听说邻居赚了大钱,第一反应不是佩服,而是质疑:“他肯定是偷的或抢的!”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对非欧美文化的歧视。

西方长期垄断全球文化话语权,习惯于将自身标准视为唯一真理。当中国电影取得突破时,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内生性成功,只能通过否定来巩固自身的“裁判者”地位。

正如《哪吒》中的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文化自信:不是求认可,而是敢创造。说哪吒是“自嗨”的网友,其实也反映了一种文化自卑。

很多人已经习惯将西方标准内化为唯一真理,否定本土价值的独立性。外国人说好的就是好,只有中国人喜欢的则是“自嗨”。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求认可,而是敢创造。

哪吒的成功,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它没有为了迎合海外市场而刻意塑造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而是契合了当下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它的票房成功,是中国电影和动画产业多年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可与热爱。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哪吒不仅是自嗨,还有一亿中国人一起嗨了。”

哪吒的票房奇迹,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缩影

哪吒的高票房,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取代好莱坞,而是建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不是对标他者,而是定义自身。

当中国电影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全球叙事权的争夺时,“自嗨”之辩将自然消解。因为文明的价值,终将由历史而非票房来裁判。所以,如果有人再问:“哪吒是不是中国人的自嗨?”

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是,但那又如何?我们喜欢,这就够了。”如果你还没看过哪吒,不妨去看看。或许,你也会成为那“一亿嗨了”的人之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评论哦,并把它转发给同样的哪吒。

来源:彤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