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传奇”到“隐退者”:大衣哥朱之文为何恳求社会忘掉我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24 18:59 1

摘要:2025年2月18日,江苏徐州经开区法院内,朱之文第一次见到了那位持续四年用P图、辱骂视频攻击他的陌生女性。

2025年2月18日,江苏徐州经开区法院内,朱之文第一次见到了那位持续四年用P图、辱骂视频攻击他的陌生女性。

面对对方当庭的道歉,他冷冷地回应:“你攻击了我四年,一句对不起就完了?”

这场庭审不仅是法律维权,更是一个草根明星对成名后种种困扰的终极反抗。

朱之文的故事始于2011年。

那一年,他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衣哥”。

然而,成名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生活。

相反,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村民们将他的家门当作景点,24小时直播他的日常;陌生人上门借钱、道德绑架式索捐……甚至有人以公益名义骗取钱财,寄来假钞嘲讽他“捐钱有功”。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疯狂。

从2016年起,朱之文的家被数百部手机包围,他的农活、吃饭、散步都被剪辑成流量密码。

2020年的一次家门被踹事件后,他彻底闭门谢客,与邻居翻墙串门,甚至网购生活用品也要趁人群散去时偷偷取件。

如果说现实中的骚扰尚可躲避,网络暴力则如附骨之疽。

一名中年女性自2020年起,发布了999条视频攻击朱之文及其家人,其中29条播放量超过5000次,最高达21万次。

这些视频内容极尽侮辱:将他的头P到他人身体上、捏造其私生活、辱骂其不满周岁的孙子。

朱之文愤怒却无奈:“我不认识她,她却骂了我四年,连孩子都不放过!”

他曾三次起诉网暴者并撤诉,但这次他拒绝调解:“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我不接受任何道歉。”

代理律师杨安明直言,这是近年“性质最恶劣”的网暴案件,被告或面临三年刑期。

庭审后,朱之文对记者坦言:“如果网上再也没有朱之文的消息,这样的生活才是神仙日子。”

他不再接商演,拒绝直播带货,甚至要求家人远离网络。

儿子朱单伟因常年被骚扰变得封闭,一家三口躲在小楼内,连快递都要避开人群领取。

他的困境折射出流量时代的荒诞:名人被异化为“公共资源”,成为谣言、炒作、牟利的工具。

正如朱之文所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句‘我猜测’就能毁掉别人的人生。”

当流量退潮,谁来修补被撕碎的生活?

朱之文的抗争,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所有被网暴裹挟的普通人。

他渴望回归种菜、做饭、抱孙子的平淡生活,但社会能否还他一片净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位54岁的农民歌手,用最朴素的愿望敲击着时代的神经——当“遗忘”成为奢望,或许我们该反思:在追逐流量的狂欢中,我们是否早已模糊了善与恶的边界?

朱之文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成名并非总是美好。

对于许多人来说,成名意味着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但对于朱之文而言,成名带来的更多是困扰和痛苦。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朱之文曾说过:“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句‘我猜测’就能毁掉别人的人生。”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个人的遭遇,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网络环境下的责任。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让网络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此外,朱之文的遭遇也让我们思考,媒体和社会公众在追逐热点时,是否过于关注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当事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被各种新闻和话题所吸引,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朱之文希望社会能够忘掉他,这看似是一种逃避,但实际上是他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他不想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想回到那个简单质朴的生活。

这种愿望虽然看似平凡,但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却显得尤为珍贵。

朱之文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体的经历,更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它让我们反思,如何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朱之文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放下一切,回归本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朱之文的选择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也许,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和尊严时,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朱之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成名后的挣扎与无奈。

他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初心,也不要失去自我。

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坚守内心的那份真诚与善良。

来源:不凡湖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