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久见"这个词用来形容相声圈再合适不过。当非职业团体在商演市场风生水起时,某些专业院团的操作却让人直呼魔幻——砸钱建剧场七年不开张,组团演出场场赔本,这些荒诞剧码正在真实上演。
"活久见"这个词用来形容相声圈再合适不过。当非职业团体在商演市场风生水起时,某些专业院团的操作却让人直呼魔幻——砸钱建剧场七年不开张,组团演出场场赔本,这些荒诞剧码正在真实上演。
亿元剧场八年未开张
2017年江苏宜兴奠基的"姜昆笑剧场",规划着200人剧场、艺术馆、培训中心等豪华配置,预计2019年国庆开业。如今八年过去,这座耗资过亿的场馆仍是大门紧锁。令人费解的是,在曲艺界号召力举足轻重的姜昆,为何连开业典礼都难以促成?这笔巨额投资究竟卡在哪个环节,至今成谜。
亏损演出背后的尴尬
今年初深圳的"非遗相声大会"更显荒诞:50位演员千里赴会,三场演出耗资25万却仅卖出2400张票。更讽刺的是,这场标榜"非遗传承"的演出中,既无传统段子也无太平歌词,充斥口误与硬凑的包袱。更令人咋舌的是演员阵容——冯巩15年未说相声,白凯南专注小品多年,宋宁23年没登相声舞台。专业院团竟要借小品演员撑场,活生生把非遗舞台变成跨界联欢会。
艺术与市场的生存悖论
当1.4亿相声观众用真金白银支持民间剧场时,主流院团似乎陷入怪圈:越亏越演,越演越亏。从亿元剧场变烂尾楼,到非遗舞台成跨界秀,这些魔幻现实背后,暴露的是创作能力断层与市场感知失灵的双重危机。
曲艺界有句老话:观众不乐,神仙没辙。当专业团队既丢不掉体制优越感,又放不下身段创新,那些空荡荡的观众席,或许就是最直白的市场回应。毕竟在笑声经济时代,观众手中的门票,才是检验艺术生命力的终极标尺。
就想弱弱地问一句,建剧场的钱谁出的,搞一场非遗相声大会花了国家多少钱?如此糟蹋国家的钱究竟是为什么?
主流相声没什么人听,主流相声剧场没人进,主流相声演员没什么人看,但主流相声演员开支由国家负担,你说气人不!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