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是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正是她,使黄梅戏从田间小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可以说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她就是严凤英。
严凤英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呢?
1930年4月,严凤英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贫苦家庭,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严凤英从小就展现出对戏曲的浓厚兴趣与天赋,父母离异,严凤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
抗战爆发后,严凤英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严司明发现女儿在戏曲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便教授了严凤英不少的京剧,这让严凤英对戏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来进军黄梅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严凤英十岁那一年,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听到这个消息,一开始严凤英偷偷学戏,随即正式拜严云高为师,成为他的女弟子,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
一开始,严凤英为何要偷偷学戏呢?
原来,唱戏为家族所不容,严凤英只能偷偷学习,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严凤英被迫离家出走,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辗转于各地,1945年春,严凤英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二龙山》中演一个小丫头,惊艳了观众,却也因此遭到家族的排斥与迫害,据说险些被捆起来淹死。
但这没有打消严凤英继续学唱黄梅戏的念头,此后,严凤英继续参加黄梅戏的演出活动,从桐城唱到怀宁等地,然后再唱到当时的省会安庆,严凤英凭借灵雀般的歌喉和轻盈舞姿吸引了秋浦两岸的百姓,深受大婶大伯们的喜爱,逐渐声名鹊起。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严凤英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进行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严凤英得以重返安庆舞台,进入“群乐剧场”演出,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接触到新文艺思想的严凤英,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
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也是在此期间,严凤英的艺术生涯迎来了巅峰。
1955年,严凤英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一角,名动全国,让黄梅戏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变成了全国皆知的剧种。此后,严凤英又主演了《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黄梅戏剧目,成为黄梅戏艺术的代表人物。
严凤英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演出,被田汉同志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然而,严凤英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
1966年十年运动开始后,严凤英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
1968年4月5日,《红安徽》发表了一篇名为《向文艺界的阶级敌人发起猛攻》的社论,称严凤英反对“伟大的旗手”江青,围攻了“革命样板戏”,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并污蔑严凤英是“现行反革命”。
第二天,严凤英就被“造反派”提审,并被要求写出自己的“罪行”,4月7日晚上,严凤英服下大量的安眠药,留下一封信,信上写着:
“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我生是毛主席的人,死是毛主席的鬼……”
严凤英死后,有人揭发,一个披着黑头巾的老太婆给严凤英送了一封“密信”,还有人说严凤英肚子里有发报机,为了找到证据,严凤英的遗体居然被开膛破肚检查,内脏被取出,为了撑起腹部,缝合时将一些棉花、杂草塞了进去。
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同年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来源:清宫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