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到创造与创新并举?2025年农历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晋冠军,完美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到创造与创新并举?2025年农历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晋冠军,完美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哪吒2”承续“哪吒1”的故事,讲述了哪吒、敖丙二人共抗天劫后,太乙真人为其重塑肉身,关键时刻,龙王敖光为子围攻陈塘关,敖丙舍命相救,导致二人共用一副肉身,哪吒需在七天内前往玉虚宫接受成仙试炼获得玉液琼浆,助敖丙重铸肉身。在此番试炼过程中,玉虚宫的秘密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无量仙翁、申公豹及龙宫众妖,究竟孰恶孰善?最后的惊天大反转引人深省。该片通过现代动画技术将中国神话经典形象具象化,在增强大众文化自信的同时,产生了全球性的广泛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标杆。
神话人物的善恶设定
神话作为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内涵丰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善恶分明,映射古人爱憎分明的善恶观。善神坚守正道,心怀慈悲;恶神沉沦邪念,肆意妄为。这种强烈对比反映了古人对正义和邪恶的明确态度,成为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
影片主人公哪吒在印度《往世书》中的最初记载形象是守护佛法的护法神。随着社会发展,哪吒从佛教神走向世俗。晚唐时期,哪吒形象进入中国,在《开天传信记》中被描述为毗沙门之子,职责为护法护众生,形象与佛典同。晚唐至宋时,他“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故事流行,《景德传灯录》等书提及哪吒与父母关系情节。宋代以后,在三教合一思想下,哪吒被纳入道教神仙队伍。元明时期,哪吒形象进一步丰富,杂剧和文学作品中多有其身影,在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将其定位为“都天大帅总元戎”,描写其三头六臂等特征。至明代,《西游记》对哪吒形象进行了深刻刻画,《封神演义》则为古代哪吒的书写巅峰,塑造了其经典的少年英雄形象,装备火尖枪、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等8件兵器,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
1961年,哪吒首次以动画形象亮相于《大闹天宫》,与孙悟空斗法。1979年,《哪吒闹海》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该片采用善恶二元叙事,将《封神演义》人物设为黑白对立,赋予哪吒“惩恶扬善”的属性,塑造其反抗父权、铲奸除恶的民间英雄形象,使其成为行善惩恶的代表。敖丙则作为哪吒的对立面,在《商周列国传》中被哪吒抽去龙筋,成为哪吒反抗精神的陪衬。这一改编奠定了哪吒在动画中的经典形象。
在哪吒魔童系列动画电影中,编剧对哪吒与敖丙等角色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哪吒虽为魔丸,但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一心向善,重情重义,最终与敖丙共同对抗无量仙翁的压迫。敖丙则作为灵珠转世,肩负振兴龙族的使命,在与哪吒的交往中,从摇摆不定到最终共同向善。二者的颠覆设定在原有的二元对立关系上呈现出一致性:哪吒(魔丸)—本恶—亲情引导下向善;敖丙(灵珠)—本善—妖的蛊惑下摇摆不定但最终向善。这种角色颠覆不仅体现在主角上,也体现在申公豹、敖光、无量仙翁、李靖夫妇等角色上,如申公豹成为重情义、思维缜密的真汉子,敖光反转为正派形象,而无量仙翁则成为最大反派。这种改编超越了历史文化语境,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代受众的时代需求。
神话情节的善恶颠覆
神话改编成动画电影其实挑战颇大,因为神话在国人心中早已形成集体记忆。如何在固有记忆基础上,唤醒并激发观众的观影期待,这就需要电影创作者对神话本身进行颠覆性的解构与重构,将神话中的人物、情节等重新编码,通过电影语言重新构建故事,以冲击性的视觉效果加以呈现。在《哪吒闹海》的情节中,是按顺叙娓娓道来:哪吒洗乾坤圈致龙宫地震,龙王命夜叉查因,被其当场打死,敖丙也被抽龙筋,龙王欲水淹陈塘关,哪吒自刎而死,太乙真人用莲花助其重塑真身后,大闹龙宫。在“哪吒2”中,编剧承继了中国民间传统的道魔斗法,开场即巅峰,剧中的斗法高燃情节高达六场之多。这些高燃斗法场景通过紧张激烈的对抗、燃点十足的音乐以及震撼的特效,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再加上善恶的强烈反转,带给观众“激爽”的观感。
作为道教正宗的阐教代表,玉虚宫大弟子无量仙翁打着元始天尊的旗号,派弟子鹿童、鹤童率捕妖队搜捕天下妖怪,表面看来是行善,实则是为了打击一切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异己。无量仙翁表面慈眉善目,在哪吒前往求取玉液琼浆过程中,与敖润等暗自勾结,血洗陈塘关,嫁祸申公豹,挑起哪吒与龙族的冲突,以此镇压龙族势力。这种阴险狡诈的手段,向来被名门正派所不齿,却被无量仙翁运用得得心应手。
反观妖族,亦有善恶之分。在哪吒升仙过程中,三次降妖,三次历险。这些大妖原本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土拨鼠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申正道以申公豹入玉虚宫修行为傲,教导小辈们走正道,被捕时心甘情愿束手就擒;石矶娘娘宅在大山之中,只想做个开心的胖女人,他们皆无反抗天宫的意愿,却被无量仙翁打着除妖的名号抓捕,用作炼丹。海底众妖亦是如此,他们被龙王镇压在海底,一直希望能够打破海底炼狱,重获自由,但最终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于是他们心理发生转变,从不争变成抗争,从一个哪吒,变成千千万万个哪吒,拧成一股绳,最终冲破天元鼎的桎梏,获得自由。
善与恶,孰善?孰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就对人性的善恶问题提出质疑。人一出生真的就有善恶之分吗?哪吒与敖丙,魔丸与灵珠,如果说“哪吒1”还停留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孤独与命运的思考层面,那么“哪吒2”就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无论是哪吒、敖丙还是反派申公豹,敖光都对既定的秩序发出质疑,孰善孰恶?一切都是天注定吗?以哪吒为代表的众人、众妖,在天元鼎中幡然醒悟,主动寻求突破口。剧中他们发出呐喊: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于他们而言,善恶的标准,是以你是否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有无牺牲他人为标准,任何践踏他人生命、自由、理想的行为都是恶!
为何“哪吒2”从人物到情节会进行如此改编?笔者认为,这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影片的受众不仅仅因其是动画,就局限于少儿观感。饺子作为导演、编剧,成功把握了哪吒的精髓所在。在他所构建的故事中,对神话形象、故事情节进行解构、重构,再通过各种非遗元素的移植与运用、动漫技术的呈现,让业已固化的传统神话重新活了起来,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情感体验,使神话故事在视觉和叙事上焕然一新,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哪吒2”通过对经典神话的创新改编,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还深刻探讨了个体成长、命运抗争等多重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值得后来者借鉴与学习。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