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难以想象,郭德纲和刀郎,完全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一个国内相声届的扛把子,一个流行乐坛的顶级大咖,却把他们放在一起作对比。但熟悉他俩的人都知道,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太多了。
难以想象,郭德纲和刀郎,完全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一个国内相声届的扛把子,一个流行乐坛的顶级大咖,却把他们放在一起作对比。但熟悉他俩的人都知道,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太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为“搅局者”,成长经历及其相似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6岁便投身艺坛,早年学艺经历坎坷,多次北漂失败,创办“德云社”初期观众寥寥,以“非主流”姿态挑战传统相声界,将剧场相声从小众推向大众,复兴了相声市场,培养岳云鹏、曹云金等优秀新一代演员,深受百姓喜爱,却被姜昆等主流相声界人士批评“三俗”,被烙上“低端娱乐”标签。
刀郎,1971年生于四川内江,16岁辗转多地驻唱,经历过组建乐队失败、婚姻破裂,后到新疆重新开始,最终在新疆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单曲爆红,但2010年音乐风云榜评选中,那英以“缺乏审美”为由反对其入围十大歌手,杨坤、汪峰等也公开批评其音乐“倒退”“低质”。
同为草根出身,非传统“学院派”,他们两人凭实力和独特个人风格破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幸的是,他们的成功挑战了行业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因此遭受了所谓“主流圈层”的排斥与打压。
同将苦难化作创作源泉,作品真实而富有感染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既然那些既得利益者们贪图安乐、停滞不前,那么自然会被优秀的后辈们所超越。郭德纲对此总结的很到位:“主流圈层恨我,是因为我的出现让他们无法安乐死。”
《山歌寥哉》刀郎—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争议,两人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刀郎选择低调隐忍,宁愿退隐公众视野专注创作,专辑《山歌寥哉》及歌曲《罗刹海市》全球爆火,歌词引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讽刺寓言,结合“以丑为美”的社会隐喻,既被赞为“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也被批为“含沙射影”,讽刺意味十足,也算变相回应了争议。
《我要反三俗》郭德纲、于谦—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德纲则选择高调反击,曾公开说“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还创作《我要反三俗》等作品讽刺主流, “熬死对手就是大师”。同样的是,两人坚守艺术初心,将苦难化为创作源泉,或以作品传递价值观,或以语言艺术解构权威。
两人的作品多来源实际,因此真实而极富感染力,获得了广泛听众的支持,为此推动了各自行业的革新。2023年复出以来,“刀迷”瞬间突破2000万,成为“老百姓的音乐代表”。郭德纲海内外开专场,观众席上全满,时不时给同行上一课。反观,第六届全国非遗相声大会,50人卖力演出卖了212张票。不知,“主流”是否该重新被定义?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主流权威算个啥?不值一提!
郭德纲与刀郎的相似之处,其本质上是草根艺术家在传统文艺行业壁垒中突围的缩影,即草根文化与精英话语权的冲突。郭德纲与刀郎,“一个向左退隐,一个向右战斗”,却共同撕开了行业的虚伪面纱”。“刀郎现象”揭示了艺术领域的权力博弈与创新代价,同时,他们的成功也证明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观众认可。对于文化和艺术,主流权威算个啥?简直不值一提!!!
图片来源于网络
PS:2025年,山东省政府开启“文旅+音乐”的创新尝试,筹备“跟着刀郎演唱会游山东”活动,计划举办超5000场演唱会及音乐节,并推出“齐鲁号旅游列车”等配套项目。
刀迷们,期待吧!!!
来源: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