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凤行》一手温馨治愈一手爽点满满,创新仙侠剧广受观众好评;《永夜星河》年底突围,再度引爆收视率。所谓爽剧,实则是爽文”的影视化,从故事模型、结构、剧情上去触发观众的“爽点”,调动观众的酣畅情绪。
近几年,一部部节奏明快、情节反转、人物鲜明的“爽剧“迅速席卷影视市场。
《与凤行》一手温馨治愈一手爽点满满,创新仙侠剧广受观众好评;《永夜星河》年底突围,再度引爆收视率。所谓爽剧,实则是爽文”的影视化,从故事模型、结构、剧情上去触发观众的“爽点”,调动观众的酣畅情绪。
那么,“爽剧”究竟有何魔力?未来的“爽剧”还能走多远?
国产剧市场中“爽剧”的盛行与观众逐渐流失的矛盾现象,本质上是当前影视创作与受众需求之间的深层错位。
一、爽剧的“魔力”:情绪代偿与媒介环境的双重驱动
1. 心理代偿机制:
爽剧通过“逆袭”“打脸”“复仇”等情节,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缺失的即时满足感。如《延禧攻略》中魏璎珞“两集报仇”的快节奏叙事,成为观众释放压力的出口。研究指出,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爽剧通过简化逻辑、强化主角光环,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情绪宣泄,形成“心理代偿”。
2. 短视频时代的叙事适配:
短视频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倒逼长剧采用“短剧化”策略。例如《墨雨云间》以“一集四到五次反转”的密度,模仿短视频的节奏,契合观众被规训的碎片化观看习惯。德塔文白皮书显示,2024年高景气剧集普遍采用“强节奏、快叙事”模式,将观众耐心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 网文IP的影视化红利
爽剧本质是网文“爽感逻辑”的延伸。《庆余年》《赘婿》等成功案例证明,网文IP的“安全感构建”(如主角金手指)能有效降低剧集市场的不确定性。网文二十年积累的读者需求洞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现成的“情绪触发模型”。
二、爽剧困境:同质化与深度缺失的恶性循环
1. 标签化复制的市场陷阱
2024年古装剧市场出现“大女主复仇”扎堆现象,《墨雨云间》带火的“步步为营”“冒名顶替”等标签被批量复制,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德塔文数据显示,缺乏差异化的“女强”“重生”标签已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趋势。
2. 情感逻辑的浅层化危机
为追求“爽感”,部分剧集牺牲人物成长弧光与社会现实映射。例如《永夜星河》虽以“强强对抗”爱情线吸引观众,但对女性主体性的刻画仍停留在“被男主追逐”的旧套路,未能突破情爱框架。编剧李潇曾批评:“将‘爽’作为第一驱动力,必然挤压剧集的思想深度。”
3. 观众需求的迭代加速
短剧市场对“霸总”“逆袭”等爽点的极致开发,导致长剧观众阈值提升。2024年数据显示,长剧观众对“新颖性”的要求远超短剧,仅靠密集爽点已难以满足其需求。此外,中老年观众对情感共鸣的需求(如家庭伦理、怀旧叙事)被过度忽视,加剧市场分化。-
三、未来出路:从“爽感工具”到“深度共鸣”的转型
1. 差异化创新:在爽感框架内寻找突破
题材融合:如《庆余年》以权谋包裹喜剧元素,《追风者》将金融奋斗与年代怀旧结合,证明“爽感+”模式的生命力。
结构革新:借鉴短剧的单元化叙事(如《墨雨云间》),但需注入长剧独有的史诗感或社会观察,避免沦为“加长版短视频”。
2. 社会心理的深度绑定
德塔文预测,2025年剧集需回应“消费降级”“个体孤独感”等现实议题。例如都市剧转向“小人物逆袭”,年代剧聚焦“黄金年代奋斗史”,通过真实感增强代入感。女性题材则需从“大女主”符号转向“自我效能感”构建,如《玫瑰的故事》探讨开放结局背后的独立意识。更要去关注那些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之下,但仍然是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人们。
3. 技术赋能与受众细分
利用AI分析观众情绪曲线,精准设计爽点节奏;同时针对不同圈层定制内容:如中老年观众偏好“怀旧爽剧”(如《小巷人家》的七八十年代叙事),Z世代则倾向“反套路爽感”(如双男主悬疑剧的代偿性体验)。
爽剧的困境本质是:工业化生产与艺术表达失衡的缩影。短期来看,“爽感”仍是市场刚需,但唯有将情绪价值与社会洞察相结合,才能突破“越爽越平庸”的怪圈。如《梦华录》导演所言:“观众要的不是糖精,而是裹着糖衣的良药。”未来的爽剧,或许需要在“爽”与“真”的平衡中,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力。
来源:橘子味的小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