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各类大选活动,相应的调查数据与分析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研究认为,这些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结论,并能有效预测选举的结果。原因是调查数据反映的是现时公众的心态与行动取向。如果选举马上举行,可能有效预测选举结果,而选举往往是要在几个月后才举行,到那个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各类大选活动,相应的调查数据与分析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研究认为,这些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结论,并能有效预测选举的结果。原因是调查数据反映的是现时公众的心态与行动取向。如果选举马上举行,可能有效预测选举结果,而选举往往是要在几个月后才举行,到那个时候公众的心态与行动取向必有然会随着一些相关选举的公众事件的发生而发生变化,由此,此时的这些数据就无法有效预测彼刻的选举结果。
那么,既然无法预测选举结果,为什么又会花那么多钱、耗费那么多人力精力,搞出那么多的数据调查活动,甚至于规模化产业化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引导公众的预期。数据往往不是客观的,而是为特定选择对象服务的。
回到影视剧创作的话题。
大数据时代,变得做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研究数据、讲求趋势,连影视剧市场也不例外。影院的票房、传统电视的收视率、互联网的播放量和热度值,一方面直观反映出当下正在上映的电影、在播的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受欢迎程度;一方面也为未来一个时期可以投入影院上映的影片,或是在传统电视频道、视频网站播出的电视剧,提供了选片、选剧的依据。无论是对于影视平台方的采购行为,还是影视制作方的营销行为,都是大有禆益的数据参考。当然,这里所指的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数据。
但应该看到的是,跟选举调查数据一样,上述的数据源包括据此产生的各种研究报告,都是即时性,它们应该可以就短期内的影视市场提供风向标,帮助同样短期内的营销和采购为市场准确匹配影视产品,这个即时性的有效周期有多长?可以是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只要这个周期内的观众的观赏喜好没有发生改变就会有效。
然而,影视剧创作从创意到剧本再到拍摄制作完成,平均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样一个长周期内,观众的观赏喜好生变是必然的,因此,用即时性的数据映射三到五年后的彼时的影视市场状况和观众喜好,自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无疑就像当年那个刻舟求剑的楚囯人一样的愚蠢。
据一位制作人的介绍,在他所承揽的一部电视剧创作的剧本阶段,为了贴近观众的喜好、迎合观众的口味,在台词中有意加入了一些当下的“热词”。结果等到三年后这部电视剧得以播出的时候,发现这些所谓的“热词”全部成了过季的“冷词”,不得不又费时费力费钱地将它们剪辑掉。
仅仅限于一些台词的用语,这还算是可以补救的。如果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设制等故事核心元素上,听凭创作当下的所谓大数据导向而亦步亦趋地决策,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以后,即便这样的影视剧得以完成也必然与那时的市场的价值取向、那时的观众的好恶,差之千里了。由此,也就别做梦会成为一部叫好卖座热播的佳作了,甚至连能不能上映、播出估计都要打上问号。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