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蛟龙行动》在上映前被寄予厚望。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高调宣称该片是"中国重工业电影新标杆",1:1打造的120米潜艇模型耗资8000万元,总投资超10亿元。然而现实却与期待形成残酷反差——截至2025年2月9日,该片累计票房仅3.7亿元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蛟龙行动》在上映前被寄予厚望。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高调宣称该片是"中国重工业电影新标杆",1:1打造的120米潜艇模型耗资8000万元,总投资超10亿元。然而现实却与期待形成残酷反差——截至2025年2月9日,该片累计票房仅3.7亿元,在春节档六部影片中垫底,预测最终分账票房不足1.5亿元。与2018年《红海行动》36.5亿的票房神话相比,这场滑铁卢让行业哗然。
1. 潜艇危机的"艺术化处理"争议
影片中最具争议的场景出现在核潜艇遇袭段落。当反应堆泄漏、堆芯温度飙升的生死关头,张涵予饰演的艇长竟吹奏《中国海军核潜艇之歌》并通过广播传遍全艇。这一设计被观众吐槽为"强行煽情"的典型——在真实军事行动中,指挥官的首要职责是危机处理而非文艺表演。有观众尖锐指出:"音乐再动人,能阻止核熔毁吗?"
2. 角色塑造的逻辑断裂
- 兄弟情戏码的降维处理:黄轩与于适饰演的角色,从幼时玩伴到战场重逢的设定本可深挖,但编剧却选择"你打我一下,我也打你一下"的幼稚冲突模式。为和解强行安排的互殴戏份,被批"2025年还在用1980年代TVB套路"。
- 女性角色的工具化:蒋璐霞饰演的佟莉作为系列延续角色,前期存在感薄弱,却在高潮戏份突然牺牲。手部炸毁后强行塞入的"吃糖"情节,刻意呼应前作的痕迹过重,反显造作。
3. 外籍演员的"剧本保密"疑云
片场流出的花絮显示,外籍演员在拍摄间隙将剧本紧锁保密箱,背台词时需专人监督。这种过度保密引发观众困惑:既然电影即将公映,为何还要如此严防死守?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或是片方对军事细节的过度敏感所致,但客观上造成了"故作神秘"的观感。
1. 档期选择的致命失误
春节档本质是合家欢市场,《蛟龙行动》的硬核军事题材与节日氛围严重错位。观众更倾向选择《哪吒2》《唐探1900》等娱乐性更强的影片,导致该片上座率持续低迷。有影院经理坦言:"初二两场只卖4张票,初六排片砍到1场"。
2. 点映策略的双刃剑效应
超前点映本为口碑预热,却意外暴露叙事缺陷。社交媒体上"剧情降智""逻辑bug"的差评劝退潜在观众,形成"未映先衰"的恶性循环。
3. 宣发方向的迷失
-过度强调"重工业"标签,忽视情感共鸣点的挖掘
-主演王俊凯的流量效应未能有效转化,舰艇戏份失衡反遭诟病
-于冬"黑水论"的危机公关适得其反,加剧观众逆反心理
《蛟龙行动》的溃败折射出主旋律电影的转型阵痛。当投资规模从《红海行动》的2亿飙升至10亿,制作方陷入了"大即美"的认知误区。军事题材需要的不只是爆炸特效的堆砌,更需要符合现实逻辑的叙事根基。正如网友评论:"观众要的是肾上腺素与泪腺的共振,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声光电轰炸"。
博纳影业的困境更具警示意义——过度依赖主旋律IP导致创作路径依赖,当市场风向转变时,10亿押注的豪赌便成资本枷锁。这提示行业:类型片的成功需要精准的市场洞察,而非简单的资源堆砌。毕竟,电影终究是大众艺术,不是军事演习的复刻录像。
来源:语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