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8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重男轻女”只是传说。
作为一个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8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重男轻女”只是传说。
这个传说,存在于我妈妈的口中。
01
据妈妈讲述,我姥姥是一个十分重男轻女的人。
她一生育有8个孩子,2男6女。
姥姥十分偏爱男孩,具体表现在:给男孩做好吃的;孩子们生病,男孩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照顾。
但即便是这样“重男轻女”的大字不识的姥姥,在儿女婚恋问题上却远没有网传的“收女儿彩礼给儿子娶媳妇”那样的恶劣。
到了我们这一代,左邻右舍、班级同学中,独生女家庭非常多。
学校里,女孩从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自卑。
家长们相处,也没见哪家生的是儿子就自觉高人一等。
所以,当后来我逐渐长大,从朋友口中、同事口中、网络上看到那些“招娣、盼娣”的例子,都觉得很诧异。
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也会将“重男轻女”看成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会觉得但凡重男轻女的人,都是非蠢既坏的。
但《六姊妹》中刘钧扮演的何爸明明是个好丈夫、好爸爸。
“有个儿子”这件事,为什么会成为他的执念呢?
何爸自己对此的解释是:“人总是越缺什么东西,越是想要。”
这个理由其实很牵强,何家隔壁的汤家还没女儿呢,怎么不见他们想要女儿?
归根结底,还是在当时何家生活的那个环境里,人们普遍认为儿子好,女儿不好嘛。
02
那这个观点又是谁灌输给何爸的呢?
隔壁的“坏老汤”和他的几个小跟班,当然没起好作用。
但是“重男轻女”这个局,并不是他们做的。
因为:如果“重男轻女”的观念只存在于个别人中,何爸只要不理他们,多接触些“正常人”,就不至于对“儿子”执着半生,困在那个圈里出不来。
何爸的执念反映的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是传统观念的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从现实层面来讲:没儿子,意味着家里缺少壮劳力,对家庭的回报少;也意味着,女儿嫁出去之后,老两口的晚年孤苦无依。
“被人瞧不起”倒是其次。
那么,又是谁规定:
女儿长大之后,出头的机会不如儿子多,出嫁后,就是夫家的人了?
是封建文化的创造者和宣传者。
而封建文化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农耕社会,男性力量大,在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输赢的是男性的数量和质量。
此种情况下,但凡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鼓励百姓多生男孩。
与之对应的是对生男孩家庭的奖励和对生女孩家庭的惩罚。
所以,封建社会一切“重男轻女”的观念、举措,不仅是上层默许的,更是他们所主张的。
03
我文章开头提到了自己作为东北孩子的感受。
可能有读者觉得我在炫耀东北“男女平等”观念普及之早,炫耀东北人素质之高。
其实并不是。
东北,只是恰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进入工业化最快的地域。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依赖于土地,人与人之间“强弱”的较量也不再局限于体力。
妇女被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与工作,赚得也不比男人少。
妇女的话语权大了,社会地位就提升了。
就像《六姊妹》中的何家一样。
作为老一辈的父亲,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生儿子有执念。
处于新一代的女儿,赶上了当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阶段,他们有机会去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对原生家庭的回报,“重男轻女”的观念自然不攻自破。
04
所谓观念、文化和文明,是社会的产物,也终究要服务于社会发展。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不要用今天的观念去评判老一辈的人”?
因为所谓的“局”和“局限”无处不在。
现代人站在局外回望历史,看待事物自然全面,而当时身处局中的人,则是很迷茫的。
《六姊妹》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姐妹们知道父母重男轻女不对,但她们没有对抗,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而是理解和尊重,并用自己的方式给父母安全感。
当然,姐妹们也有身处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
我们现代人同样如此。
你以为,所谓的“大女主”被反复提及真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吗?
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想要顺利度过,需要全民铆足劲儿参与劳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养不起闲人?
你以为,《一路繁花》只是一档综艺,气血足、有活力的刘晓庆被发现,作为一个榜样存在,是偶然吗?
如果你听说过“白发经济”呢?
世界天高地广,历史长河悠长,我们渺小如尘埃,能自主决定的东西实际上非常有限。
但即便如此,在同一片土地上,每朵花也会开出不同的样子。
在同一瞬间,天空中也会绽放出不同颜色的烟火。
那花朵是美是丑,那烟火是好是坏,往往需要等上很久很久,才能得到相对公道的评说。
来源: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