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的哈尔滨零下30度,一个浑身发抖的中年男人用卖血换来的钱买了半斤猪肉。三轮车上躺着早已冻僵的八岁儿子,后座的妻子把农药悄悄掺进肉馅。当这个破碎的三口之家消失在暴风雪中时,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用生命写就的血书,竟敌不过加拿大豪宅里的一首《我的歌声里》。
2014年的哈尔滨零下30度,一个浑身发抖的中年男人用卖血换来的钱买了半斤猪肉。三轮车上躺着早已冻僵的八岁儿子,后座的妻子把农药悄悄掺进肉馅。当这个破碎的三口之家消失在暴风雪中时,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用生命写就的血书,竟敌不过加拿大豪宅里的一首《我的歌声里》。
哈尔滨道里区老机械厂的公告栏上,"下岗职工温暖过冬"的红头文件还泛着油墨香。张明杰签发的安置方案里,每户本该获得63万安置费,可工人们等来的却是断水断电的通知。56岁的钳工老李攥着诊断肺癌的化验单,在零下30度的寒夜里翻遍六个垃圾站,只为给高烧的女儿捡几块煤渣。
原纺织女工王淑芬的记账本显示,她连续87天只吃盐水煮白菜。2013年12月5日,她抱着瘫痪的丈夫从七楼跃下,遗书里还工整地抄着《劳动法》第48条。这样的悲剧在三年间发生了无数次,而张明杰的私人账户上,3.5亿安置费正在变成温哥华海岸的游艇码头。
当哈尔滨的工人们在冰窟窿般的筒子楼里瑟瑟发抖时,19岁的曲婉婷正在多伦多大学艺术系挑选第三架施坦威钢琴。她不知道的是,母亲每月汇来的10万加币生活费,相当于300个下岗工人家庭的取暖费总和。那张让粉丝痴狂的专辑封面,拍摄于价值5000万的温哥华海景别墅——恰好能买下老机械厂全体职工23年的医保。
更讽刺的是,曲婉婷在Ins晒出的马术课程,每小时花费足够一个下岗家庭吃三个月;她抱怨"创作瓶颈期"时住的瑞士疗养院,住一晚就要花掉老李在机床旁站三年的工资。这些镶着人血钻石的"艺术人生",都被包装成励志偶像的标配。
2012年,曲婉婷以一首《我的歌声里》进入公众视野。
歌曲带来的成功让她站上了春晚的舞台,也赢得了大批粉丝。
然而,这首歌的背后,却是556个家庭无声的哭泣。
她在媒体面前装作无辜,甚至试图为母亲辩解,将母亲称为“英雄”,试图掩盖事实洗白罪行。
在温哥华的粉丝见面会上,她摸着心口说:"音乐是纯净的。"可当记者问及哈尔滨的命案,这个"灵魂歌者"突然切换英语:"I don't understand."这种精致的双面人生,就像她微博晒出的米其林晚餐——鹅肝底下压着556张死亡证明。
2021年张明杰被判无期徒刑那天,哈尔滨罕见地飘起太阳雪。老机械厂旧址上,有人摆了一束冻僵的康乃馨,卡片上写着:"妈妈,他们终于认罪了。"
她的女儿并未因此低调生活,而是选择继续在国外享受着奢靡,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家人的幸福生活。
更加讽刺的是,曲婉婷后来推出的歌曲《最好的安排》,被不少人视为励志曲目,却实为她母亲喊冤的“声援”。她希望能等到最好的安排,而听歌的观众却浑然不知,这种“励志”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许多受害家庭至今没有拿到应得的赔偿。
那个寒冬的记忆依然清晰,而曲婉婷除了忙着发专辑,谈恋爱,做的最多的就是在网上为母亲伸冤。
而她自己连祖国的大门都不敢踏入,更不要说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可有些人在知道事实的真相后却说出听歌不评人的话,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歌声”,真的非听不可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点击都是投票。当我们再次听到那些浸泡着血泪的旋律,不妨想想哈尔滨街头永远等不到春天的556个家庭。因为有些罪恶,从来不会随着音符消散;有些寒冬,注定要等历史来解冻。
来源:人物记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