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知道春节档口碑最好的是哪吒2,而骂得最惨的是射雕,除了导演徐克被骂外,主演肖战肯定少不了!
都知道春节档口碑最好的是哪吒2,而骂得最惨的是射雕,除了导演徐克被骂外,主演肖战肯定少不了!
电影还没上映前,有粉丝就说射雕的制作成本有5个小目标。
就凭金庸武侠IP+徐克导演+顶流肖战,冲击40亿绝对没问题!
可刚上映没两天,一看票房差得有点远,粉丝又说成本才4个小目标,现在票房4亿,已经回本了!
现在,粉丝又说成本2亿,只要票房6亿,就算赚了。
结果被人嘲笑,根本不懂分账!
说实话,这部剧扑,是意料之中。。。。粉丝根本不懂她们的行为,给院线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所以针对流量明星的那个梗,一直有效“外人只是想要他糊,粉丝是真想要他死”
1.流量明星的电影,排队三天喝糖水兑香精
你不觉得现在流量明星的电影,跟网红奶茶店特别像吗?
电影上映前,排队的人多得跟过节一样,物料铺满小红书,仿佛全网都在疯狂推荐。
结果呢?观众进去一看,才发现特效像是大学生做的毕业设计。
哇,这真是“糖水兑香精”,观众们的心情从“冲鸭
”变成“哭泣”。
你还记得那种“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的落差吗?
在预告片里,星光熠熠,特效炫得能闪瞎狗眼,结果进影院一看,五毛特效、千篇一律的老掉牙剧情,简直让人想退票。
观众感到被骗,立刻给差评:“我花这40块钱,不如去买一只烤鸡!”
2.资本大佬的“恋爱脑”错觉
更有意思的是,资本大佬们总抱着“恋爱脑”的心态,觉得只要自家爱豆有5000万粉丝,10%的人来看电影不就能轻松赚五个亿?
结果呢,现实啪啪打脸。票房才过亿,就开始雇水军刷“这部电影太小众文艺,没人懂”——尴尬死了。
这就像相亲市场: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吴彦祖,但别人眼里你也许只是个“普通男”。
选秀C位出道的爱豆演刑警,粉丝们吹得天花乱坠。
但观众们看得直皱眉:“拿枪的姿势像举自拍杆,抓犯人时那表情,真是没救了。”
3.流量明星的“盲盒”之路:打破票房天花板的秘诀
不过,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也并非全部扑街!
《少年的你》为什么能赚15亿?因为导演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不给粉丝“喂食”。
四字弟弟剃了寸头,素颜上阵,整个角色和粉丝心中的“偶像形象”完全不搭,反而让普通观众看到了新鲜感,觉得“这哥们居然能演这么好?”
这个点很关键:电影想破圈,得学会和粉丝“断舍离”。
就像你妈逼你穿秋裤,但时尚达人却是“要风度不要温度”。
电影也是如此,别为了“宠粉”,把所有资源都浪费在特定人群上,要让普通观众也能看到你的人气和演技。
4.流量明星的未来:别做“花瓶”,做“盲盒”
话说回来,观众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看见明星就买票”的傻白甜了。
想要继续火,就得学会像“玲娜贝儿”一样生存。
把自己放进“类型片盲盒”,不要一味演霸道总裁,试试“大叔配萝莉”的模式。
或者试着演穿越剧中的亲情戏,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举个例子,彭昱畅在《大象席地而坐》里拍零片酬、胡先煦为了《棋魂》增肥15斤,他们就是这么狠下心来“自虐”。
越是对自己“狠”,越能得到路人观众的好感。毕竟,谁都不喜欢看一个把自己当“花瓶”的演员。
接戏前,还得注意“大家来找茬”。
如果剧本里有“邪魅一笑”“瞳孔地震”这种傻逼台词,最好果断放弃,别为了这些低级的台词毁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5.票房不是粉丝的“打投”数据,而是观众的真心投票
总的来说,流量明星们与其在微博上刷“演技炸裂”的热搜,不如想办法让观众自愿去电影院二刷。
因为票房不仅仅是粉丝“打投”出来的数据,它更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真心选择。
什么时候爱豆们真正明白,“电影院里没有哥哥,只有角色”这一点,才是中国电影不再“诈骗片”更多“顶流演员”的关键时刻。
流量明星的未来,靠的不是微博上的粉丝数,而是要靠自己演技的突破。
只有当他们学会不依赖粉丝的“打投”,用心去打动每一个普通观众,票房才会真的飞起来。
来源:旺小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