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里,太乙真人为何满口四川腔?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9 02:00 2

摘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又称《哪吒2》)搅动了2025蛇年春节档,影片中融入的川普、火锅、三星堆等诸多四川元素,引发热议。特别是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操着一口流利的“川普”,如开心果一般为人们喜爱:“大欺小,癞疙宝”“小欺大,没文化”“你打我撒”“暂时的哈”“啷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又称《哪吒2》)搅动了2025蛇年春节档,影片中融入的川普、火锅、三星堆等诸多四川元素,引发热议。特别是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操着一口流利的“川普”,如开心果一般为人们喜爱:“大欺小,癞疙宝”“小欺大,没文化”“你打我撒”“暂时的哈”“啷个嘛”“两个胎神”……太乙真人搞怪的四川腔,为影片贡献了诸多笑点,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不禁会问,为何是四川?

四川是道教大本营,太乙真人是个很好的入口。以此来分析道、道家、道教与四川的关联,会寻找出不少有意思的现象来。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记载,太乙真人原本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十二金仙”之一,居于乾元山金光洞,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太乙真人修炼之地金光洞,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含增镇境内。景色秀丽、山势奇险的乾元山,有一个隐匿其间的天然溶洞金光洞,又名太乙洞。这金光洞的崖壁上,至今保留有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三清老祖以及各类道教神像数百尊,这些可都是宋代前石刻造像,十足的老古董,极为珍贵。洞口岩壁上还留有“太乙洞”三个石刻大字,那是清代广汉翰林欧阳熙题写的。

这到底是《封神演义》以四川江油的金光洞为原型,还是江油太乙洞附会《封神演义》,恐已难考。

太乙真人本是道教神话中的虚构人物,其籍贯并无确切记载。关于他是四川人的传说,可能源于四川多彩的人文和复杂的地理,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天然的道场。

古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三星堆遗址一系列发现,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成都平原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古文明中心,其宗教观念及祭祀礼仪亦相当发达,构成三星堆文明中一个原始宗教的有机整体。

可以说,古蜀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开源地鹤鸣山、道教发源地青城山、老子传授《道德经》于尹喜的青羊宫,都在四川。

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初期的二十四治(相当于“教民区”),有12个在今成都市辖境,它们分布在邛崃山脉南段、湔山(又名玉垒山、龙门山)中南段,均在山地与平原相交处的河谷通道上。五斗米道中央教区阳平治的初期治所,恰在古鱼凫祠。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从川南丘陵到川北山区,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几乎每个市县都有“神话副本”,处处埋着神话彩蛋。广汉三星堆自不必说,分明就是《山海经》里“直目正乘”的烛龙手办。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分水鱼嘴”,硬是把水利工程搞成了镇水神兽养成记,至今宝瓶口还流传着二郎锁孽龙的传说。乐山大佛脚下,藏着乌尤寺“离堆锁龙”的剧情。就连宜宾的僰人悬棺,都在悬崖上写着:“此处曾有羽化登仙的隐藏关卡”。

古代文学作品里,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出生于陈塘关。相传,远古时期的四川本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时宜宾的陈塘关(今南广镇)即为东海海口,经过万年造化,方才水势渐退,山岳耸峙。如今,在濒临南广河的悬崖峭壁上,隐约可辨“陈塘关”几个大字。

弟子出生在四川,师父是四川人似乎也顺理成章。何况《封神演义》里,太乙真人被奉为“青玄上帝”,代表“救赎”与“护道”,尤其擅长炼器与复活之术。他诙谐洒脱,法力高强,这样的性格特征与幽默洒脱的四川人如出一辙。

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凑在一起,操着川腔的太乙真人一夜走红,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太乙真人在道教中有其原型吗?

从神谱结构上来说,道教是一个“开放”的宗教。像关圣帝君(关羽)、崇恩真君(萨守坚)等这些世间凡人,都纷纷被道教请上神坛。一些高道走入神坛的更是普遍。最为典型的要数三国时的关羽,中国佛教把他拉进来封做伽蓝神,儒家把他捧为“义勇武安王”,道教更是把他抬到了“三界伏魔大师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高度。

读懂了道教海纳百川的这种特征,就不难寻找太乙真人的形象。可以说,太乙真人在道教中的原型,融合了古代神话、历史人物、道教经典和民间信仰的多种元素。大体包括:

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太一神。太乙真人的名字与古代神话里的“太一神”相似,太一神是古代中国信仰中的至高神,象征宇宙的起源和秩序。太乙真人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道教祖师与高道。太乙真人的形象部分源于历史上的道教祖师或高道,这些现实中的人物在道教发展过程中被神化,成为神仙体系的一部分。另外,古代方士和道士在修炼和法术方面的实践,也为太乙真人的形象提供了现实基础。

道教经典与文献。《封神演义》对太乙真人的描写,深刻影响了道教中的形象。太乙真人在书中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哪吒的师父,精通法术,赐予哪吒法宝并助其降妖伏魔。另外,道教经典文献《道教神仙谱》中记载了众多神仙,太乙真人掌管天界事务,象征智慧与威严。基本上是众多神仙形象的集合与升华。

民间信仰与传说。四川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和传说,为太乙真人的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太乙真人在民间信仰中常被视为驱邪避灾的神灵,这种功能可能源于古代对某些地方神祇的崇拜。相传太乙真人在青城山修炼,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四川民间信仰里,太乙真人常被祈求保佑平安。

道教的拿来主义,使得历史上很多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物,最后都升化为道教中的神。

要真正读懂太乙真人,还得走进四川这片道教土壤。

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难判定,是由于早期道教的创教活动比较分散,并非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形成,而是多元并立,逐渐融合为有神学经典、有教区教团组织、斋戒仪制较为完备的宗教。据分析,当始于汉代张陵时期,才首次把他在四川所创的五斗米道定名为道教。

五斗米道的“五斗”一词,前人多释为量器之“斗”,而忽略了“五方星斗”。巴蜀的五斗崇拜,尤重北斗星的崇拜。四川省什邡县后城山是五斗米道二十四治之一的后城治所在地,山上有礼斗峰,摩崖刻五斗,至今犹存。古代巴蜀,“五斗”亦用作族名,“五担”“五都”“五荼”均为族团名称。直到明代,川南都蛮仍以“五斗团”为名,故“五斗米”亦可看成是崇拜五方星斗的巫师(后来称为“天师”)的族团。

蜀多仙山,肇自河源昆命的仙道、仙学、仙基、仙术,便是五斗米道的仙源,此即张陵天师正一道兴起于巴蜀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巴蜀先民历史悠久的原始宗教信仰、神仙方术、巫风醮仪、教组织和民俗祭日等等,均为道教的创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信仰基础。

巴蜀先民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宗教祭日和民俗节日。六月二十四日,川中民俗称“川主节”,系都江堰二王庙的庙会期,传为二郎神生日,其俗来自氐羌。与氐羌同为藏缅语族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普米族都在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典,火把节或星回节。这绝非巧合,因为此日为氐羌先民崇拜北斗星的祭日,道一天是北斗星斗柄正上指之日(指向天文点大暑)。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成都文殊院施腊八粥的习俗年复一年从未间断。2025年1月7日,成都的冬天还下着清冷的小雨,全城四面八方的人被“吸”到了文殊院:赶文殊院腊八节庙会。道教文化中,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日子。道教将腊八粥视为连接天地的媒介,赋予了它神圣的意义。腊八粥的香气,是文殊院冬日里最温暖的味道。它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信仰的寄托。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而四川的山水,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山中的道观,古朴而庄严。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章夫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