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蛟龙行动》作为2025年春节档党6部影片之一,原本备受全国军事迷的期待。然而,影片上映后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时至今日,总票房未能突破5亿元,而根据媒体报道,影片的制作成本已超过10亿元,这意味着《蛟龙行动》注定将成为一部赔本的影片。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未
《蛟龙行动》作为2025年春节档党6部影片之一,原本备受全国军事迷的期待。然而,影片上映后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时至今日,总票房未能突破5亿元,而根据媒体报道,影片的制作成本已超过10亿元,这意味着《蛟龙行动》注定将成为一部赔本的影片。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未来我们对中国军事大片应抱有怎样的期待呢?
首先,排片率问题直接影响了《蛟龙行动》的票房表现。笔者在三线城市度过春节时,查询了影院的排片安排,发现该片的放映时间要么是非常早的上午,要么是中午12点,这些时段并不适合大多数观众观看。与黄金时段的其他热门影片相比,《蛟龙行动》几乎没有足够的放映场次,导致许多想观看的观众无法找到合适的时间观看。即使普通观众对军事题材不感兴趣,也会因为排片不合理而选择放弃。因此,排片问题是《蛟龙行动》票房不理想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海战片尤其是潜艇作战题材的影片,拍摄起来本就十分困难。李夏导演执导的经典军事影片《从海底出击》,虽然被许多军事迷奉为经典,但该片的时长超过五小时,大部分情节相对枯燥。潜艇作战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形式,要求影片在叙事上进行精细的权衡:如果讲得过于显浅,观众会觉得不过瘾;如果讲得过于深入,非专业观众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影片的叙事尺度非常难以拿捏,即便好莱坞的经典潜艇题材影片如《571潜艇》也添加了许多不符合现代潜艇作战规则的情节。对于《蛟龙行动》而言,导演、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证军事真实的同时,确保影片的可观性和娱乐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春节档期本身以喜庆、轻松为主,观众普遍希望通过电影娱乐消遣。而潜艇作战这种题材,受限于场景的局限性,而潜艇内部环境黑暗狭窄,往往给观众带来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尤其是潜艇作战的漫长节奏,这样的影片在节日档期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其说《蛟龙行动》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如说其题材与春节档观众的娱乐需求并不匹配。
因此,基于上述三个因素,今年春节档的《蛟龙行动》显然未能复制《红海行动》当年票房的辉煌。这一遗憾不仅源于影片本身的创作难度,也与市场环境和观众需求密切相关。
由于影片排片的原因,我目前尚未有时间进入电影院观看《蛟龙行动》,因此仍未看到全片。然而,我观看了大量影评和片花。从这些资料来看,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现代海战片,整体表现还是合格的。导演、监制及编剧显然理解现代观众的偏好,如果是一部战片,必须确保情节紧凑、战斗精彩、节奏快速,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然而,影片的主要背景设定在海底和潜艇中,尽管努力加速情节发展,仍然难以与陆地战场或空战的场面相比。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仅仅因为票房的不理想就否定《蛟龙行动》的价值。正如军事工业的发展一样,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往往都需要经历艰难的起步阶段。中国的军事电影虽然与好莱坞、欧洲电影相比仍有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放弃尝试。在歼20等现代战机的研发过程中,正是依托过去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试探,才有了今天的突破。
如果没有早期的军事技术发展和试验,今天的军事成就也难以实现。同样的道理,如果因为票房不理想而减少或放弃制作军事题材影片,导演、编剧和制片方可能会对这个领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未来中国军事电影无法迈出更大的一步。没有尝试,怎么能够突破瓶颈?如果没有探索,就很难迎来下一次的成功。
因此,我们应对《蛟龙行动》保持宽容,给予客观评价,而不是轻易否定。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的军事电影制作水平会逐渐提高,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
中国军事电影的制作水平目前仍存在明显差距,但只要不断尝试与积累,未来必然能够迎来突破。我们不应仅以票房高低论英雄,而应对每一部作品的尝试与探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中国军事电影能够逐步迎头赶上,创作出更多具备国际水准的军事题材电影。
来源:刘乐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