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分账票房约为85亿元,其中一部分要分给影院,另一部分则回报给了光线传媒。
上映第11天,《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飙至70亿。
哪吒2也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它创造了历史,目前的票房预测已经达到:
108亿。
而在这之前,有Al预测称:
哪吒2若卖95亿,导演饺子至少能分1.35亿。
电影分账票房约为85亿元,其中一部分要分给影院,另一部分则回报给了光线传媒。
光线传媒既是电影的出品方,也是电影的发行方。
而早在2月5日晚,光线传媒自己发公告称:
截至2025年2月4日24时,《哪吒2》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7天,累计票房收入(含服务费)约为48.40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
截至2025年2月4日,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9.50亿元-10.10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只是如今来看这个数据,可能还是保守了。
甚至因为《哪吒2》的火热,光线传媒的月殳价,也开启了暴涨行情:
2月5日至2月6日,2天内涨幅超过40%,市值暴涨116亿元,总市值直逼400亿元。
光线传媒是真的火了。
作为光线传媒背后的老板,王长田可能成为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1
而在王长田以前,风光的是博纳老板于冬。
于冬靠着《长岭湖》系列,一度是风光无限。
结果没想到今年,投资很大的《蛟龙行动》遇冷,最终的票房可能过不了4亿。
于冬这一次,是真的有点急了。
以至于多次在社交平台,为自己的电影宣传。
相比之下,王长田显得安静多了。
事实上王长田,一直被称为圈内最低调的老板。
只是低调,却不简单。
王长田是大连人,学生时代的成绩相当不错,甚至大学考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他当年所在的复旦新闻系“8413”班颇为神奇,走出了一大批大佬:
像是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解放日报》总编辑裘新、《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柯以及品牌策划人李光斗……
彼时的王长田,一没有长相二没有背景,在一群天之骄子面前,实在是有点不够看。
以至于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
花一个多小时骑车去外滩,眺望着黄浦江发呆,幻想一下未来……
那是1984年,王长田19岁。
刚刚离家的他,普通话里还带着“东北味”。
大学4年,泯然于众人。
毕业了以后,靠着不错的成绩,王长田被分配到了机关上班。
机关的工作很体面,生活也相当稳定。
可年少的心,炽热滚烫。
王长田总想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这才有了1990年,25岁的他调入《中华工商时报》工作。
新的岗位,更加充满激情。
他甚至因为工作努力,仅仅3年后,就晋升为报社市场新闻部副主任。
奈何那已经是1994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争夺读者,纸媒之间纷纷开始了你追我赶的赛跑。
很多报社陆续开出贴近读者的综合性城市报,信息更及时,报道更为深入。
王长田所在的《中华工商时报》,面对各种冲击,逐渐失去了优势。
逐渐看清形式后,王长田再一次“动摇”了。
他渴望能有所作为。
但落寞的报社,显然不是他的舞台。
所以王长田又辞职了……
从报社辞职以后,王长田想过做生意。
他还返回东北尝试过。
谁知道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正是三十而立的年龄,王长田不敢“耽误自己”,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能力做生意,他又返回北京找机会了。
只是报社的工作,王长田也有点厌倦。
恰好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走进了北京电视台,靠着多年媒体经验,策划了一档新闻栏目《北京特快》,还独创了新的报道形式:直击新闻现场。
因为过往积累了太多经验,节目办的相当不错,一度被同行称为:
唯一能与国际接轨的电视新闻栏目。
王长田总算松了一口气。
结果正当他干得起劲之际,一期节目的播出让他被停职两个月,他不能忍受这种被支配的感觉。
反复斟酌以后,王长田决定自己单干。
他找来4个人,一共凑了10万块钱,开了自己的公司。
一开始也没什么方向,只能靠给别人做点专题片和广告勉强支撑。
日子过得很辛苦,还没什么希望。
熬不住的四个“合伙人”,相继离王长田而去。
最困难的时候,王长田甚至回老家找亲戚借了10万元,才给员工发了工资。
眼看着王长田也要放弃了,昔日在《北京特快》的搭档李德来,决定助力朋友的梦想。
两个人再一次合作,王长田在到香港考察了10天后,决定做一档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后来取名:
《中国娱乐报道》。
后来回忆这件事,王长田还表示:
娱乐、生活、体育、财经、旅游、时尚都想了,生活类节目地域性较强,体育类有采访身份限制,而且竞品已很成熟,财经节目不好把握尺度……
他最终没办法,才选了娱乐。
不过虽说是“无奈之举”,但王长田却在中国文娱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一度被称为:
先有王长田,后有娱乐资讯。
说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最开始做的也就是娱乐八卦,汇总各种热点事件。
当时娱乐圈不管发生什么事,王长田的团队,总是第一个“扑”过去的媒体。
因为讲究时效性,经常就是连轴转。
工作人员剪辑到多晚,王长田就陪到多晚;还得买夜宵,煲汤给熬夜的记者和编辑们。
无论中途谁熬不下去,想要辞职离开,他都苦口婆心劝说对方:
再等一等,好日子就要来了。
找到了方向,王长田这一次没有食言。
好日子真的到了。
在他和搭档的规划下,随即又孵化出了《音乐风云榜》、《影视风云榜》、《娱乐人物周刊》等节目,“光线传媒”这艘大船,不断的壮大:
几年的时间,光线已经发展成200人的公司,在600个电视台播放11档节目。
覆盖10亿收视人群,拥有10亿的广告空间和品牌价值,资产也已经达到上亿的水平。
腰包鼓了,野心也更大了。
电影是娱乐界金字塔的塔尖。
王长田当然不会错过。
其实早在2006年,光线传媒就成立了光线影业。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王长田形容自己是一只“骆驼”:
总是会安静地积蓄力量。
事实也确实如此。
光线影业成立前几年,一直是稳扎稳打,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王长田开拓出三条明晰的制片思路,即:
探索类型片、打造系列片、扶持新锐导演。
光线又分别成立了光线影业、青春光线、彩条屋三个影业子公司,分别承担主流商业片、类型片、动画电影的项目开发和宣发工作。
与众不同的是作为“老媒体人”,就算是打入电影市场,王长田始终坚持娱乐业跟媒体业结合。
光线传媒在做电影的同时,还通过已有的媒体网络,建立起发行网络,在各大城市设置发行人:
我们就在全国70个票房最高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安排发行人,每个影院都有。
用王长田的话说就是,电影上映后,依赖各个城市当地发行人,协调当地影院和媒体的资源,效率颇高:
别人去一个城市都人生地不熟的,我们的人都驻在那里。
这个营销的系统,别人真的没办法相比。
我们这个系统建立以后,可以提升30%的票房。
制作和宣发齐头并进,让光线在短时间内崛起。
特别是“新导演计划”中,光线几年的时间分别推出:
徐峥的《泰囧》;邓超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苏有朋的《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小燕子的《致青春》等等。
个个票房都相当不错。
除了自己制作的爆款外,光线也是成功的“投资者”。
几乎每一部参与的影片都能大卖,像是《中国合伙人》、《港囧》、《美人鱼》、《疯狂的外星人》、《八佰》、《金刚川》……
光线一度被称为“爆款”制造机。
这其中王长田当初规划的,进程比较慢的可能就是动画电影的制作。
当年成立动画制作公司时,王长田特意取名为:
彩条屋。
光线最出名的标志就是彩条,公司全以彩条装饰,光线就是彩条屋。同时也希望这幢屋子能为中国动画人遮风挡雨,成为中国动画的大本营。
那是一种初心,也是种野心。
王长田确实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彩条屋这些年来,先后开发了《大护法》、《大鱼海棠》、《姜子牙》等国产动画,养活了一大批电影人。
其中就包括饺子。
光线给了饺子5年时间,结果2019年,饺子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硬生生把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天花板,拉到了逆天的50亿元。
这才有了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
照如今来看,辉煌还在延续。
进军电影行业近20年,靠着不断的稳扎稳打,王长田已成为内地真正的“大佬”。
结果置身于“纸醉金迷”的文娱圈,他几乎从不私下接触明星,尤其是女明星,也极少出席红地毯或秀场。
而且非必要,不社交。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午饭吃的都是母亲做的盒饭。
所以一直以来,王长田几乎没有绯闻,连同事也曾不止一次的评价:
挺无聊的一个人,基本没有私生活,永远都在工作。
合作过的导演形容他,浑身上下没有娱乐细胞。
王长田也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并自嘲:再不严肃的衣服穿我身上,也会变得严肃。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度成为“娱乐首富”。
或许也就是这样的人,能做成一些事情。
遥记得2012年,光线与从没当过导演的徐峥首次合作《泰囧》,这部电影给光线带来4.33亿的利润,是上一年光线全年利润的两倍。
媒体曾报道,当时王长田给徐峥发短信感叹:
好像我们真的在创造奇迹,真的有点措手不及啊,能与你合作真是幸运。
彼时的王长田不会想到,他能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
是结束也是开始。
来源:今夜无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