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旨哪吒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6:27 1

摘要:《哪吒2》破了中国票房纪录,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观影者的我坐在乌压压的影院里见证历史,世界一流的重工业特效加上周星驰式的搞笑,以及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打破影史纪录是实至名归。

1

《哪吒2》破了中国票房纪录,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观影者的我坐在乌压压的影院里见证历史,世界一流的重工业特效加上周星驰式的搞笑,以及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打破影史纪录是实至名归。

关于哪吒电影的溢美之词已经太多了,今天我不写影评,只聊聊哪吒这个超级IP的历史渊源。

哪吒的得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浩瀚历史里出圈,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国文化中绝无仅有、只此一家的“反父权”形象,乃至国内某支聪明的摇滚乐队拿哪吒的形象作为自己的乐队标志,可谓眼光独到。

这个通过《封神演义》变得家喻户晓的反叛形象其实并不可爱,更多的是凶狠暴戾,电影创作者经过二次加工,大大削弱了它反父权的“大逆不道”形象,而将笔墨着重放在抗争命运的热血励志上。

到了第二部,父权代表李靖已经成了一个仗义的实在汉子,仿佛《乡村爱情》里的王老七,而李靖跟哪吒,敖光和敖丙,双重的父慈子孝,用复调的艺术手法让原著中水火不容的两代人握手言和,温情脉脉,击中了祖先崇拜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死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合家欢电影。

我今天想探讨的是“原教旨哪吒”,即封神演义乃至更早的文献里没有被现代人加工过的初生代哪吒。

原教旨这个词,本身暗藏了一种原生态的野蛮和黑暗,类似的词,比如市场原教旨主义,以及某些宗教的原教旨主义,这是一个能让人隐隐觉得不安的词。

如果我们要分析“原教旨哪吒”,就得从他得源头说起,哪吒的形象,最早出自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之后发扬光大,则是靠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及稍微晚一点的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在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里,哪吒的故事,并没有展开叙述,只是将其列作众多神魔的一员,而在《西游记》里,哪吒和他爹李靖,也只能算是龙套角色,为了突出孙悟空的叛逆者形象,直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才将哪吒的故事大书特书,这部章回小说用足足三回的体量,竖立起了令后人印象深刻的哪吒形象。

中国文化中的两大叛逆,孙悟空和哪吒,一直是影视改编乃至游戏开发商的宠儿,而两者都有“正反”两个操作空间,就哪吒而言,饺子导演的电影是将其“洗白”,使哪吒作为老少皆宜的大众宠儿,在这方面已然做到极致,后来的改编者,若想另辟蹊径,不妨考虑从“原教旨哪吒”入手,值得注意的是,“原教旨哪吒”不是哪吒的“黑化版”,而是还原版,因为《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本身就是偏黑暗暴戾的。

2

哪吒的“慈父”李靖,原是修仙之人,因仙道难成,才退而求其次,离开“体制”,去享受人间富贵。

在《封神演义》里,这是个惯有的模式,比如姜子牙老汉,昆仑山修仙修到73岁,元始天尊才告诉他(够坏),你命里无缘仙道,只能享人间富贵,令其下山辅助西岐伐商。

就好比一把年纪,被逐出体制,下岗再就业,从头再来,不得不说,这有点残忍。

姜子牙起初也是百般不乐意,奈何师命难违,只好下山去享“人间富贵”,碰上了老友宋异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给他介绍了68岁的黄花闺女马氏,又出钱帮他做生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封神演义》里的原话,当时读到这里,不由得感叹古人的生殖能力之强健,73岁的老汉和68岁的老妪还能传香火。

比起姜子牙,李靖算是幸运的,壮年时就知道体制不好混,下海去享福贵,当了大官,生了仨娃。

谁料,李靖是“下海”,他儿子哪吒却偏偏要“闹海”。

在微信读书里读《封神演义》,能看到其他读者的即兴评论,有点类似视频网站的弹幕,读到哪吒打死巡海夜叉和龙王三太子敖丙时,最多的“弹幕”是,这就是“我爸是李刚”的封神版本。因为哪吒行凶杀人前,都要趾高气扬地说一句,我乃陈塘关将军李靖的儿子。

最惨的是敖丙,出海问了一句,登时就被打死,龙筋还被抽了,哪吒孝心可嘉,说要拿龙筋给爹地李靖做一条“爱马仕”腰带。

因李靖在体制混过,东海龙王敖光跟李靖是旧相识,见儿子被打死,便上门兴师问罪,李靖则是典型的甩手掌柜,我儿子打死你儿子,跟我没啥关系,人我交出来了,要杀要剐随你。

敖光打不过哪吒,便去天上找领导告状。

这个时候,哪吒的心理,是颇值得玩味的,可能对他爹李靖已经有了腹诽,我打死条龙,还不忘抽龙筋给你做腰带,你倒好,怕得罪人,直接就把我推出去。

这个场景让我想到王朔的一部作品《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儿子马车在厕所里打了小流氓,小流氓的大哥找到马车的爸爸马林生兴师问罪,最后撂下一句话,你承不承认是他爸?意思是,你要不承认,我就找你儿子去,你要承认,那我就打你。

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替儿子扛下了一顿狠揍。

反观《封神演义》里“大义灭亲”的李靖,就有点缺少人情味了,虽然那时还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哪吒也确实是个熊孩子,但身为人父,不管不顾,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哪吒见老爹靠不住,就去找师父太乙真人。

在《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绝非善类,从他得知哪吒行凶打死龙王三太子后的思想活动就表露无遗,这里直接上原文:

太乙真人自思,虽然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今敖光虽是龙中之王,只是步雨行云……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

首先,太乙真人是看不上敖光的,嫌弃他官小,只是步雨行云。

在神仙的体制内,拜高踩低不奇怪,但接下来,太乙真人把敖光的亲生儿子被打死,称之为“一件小事”,这简直近乎冷血,没有人性,更没有“仙性”。

哪吒受了太乙真人的指点,在天庭拦住“上访”的敖光,说自己将顺应天命,将来是姜子牙的先锋官,一时兴起,打死夜叉跟你儿子敖丙,都是小事,我师父说了,就算连你这老泥鳅一起打死,也不妨事。

察其言观其行,如果说太乙真人的“思想活动”不能作为罪证,吩咐哪吒截住“上访”的龙王敖光也只是教唆犯,那么太乙真人辣手烧死石矶娘娘的情节则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封神演义》里的阐教神仙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话说,哪吒用李靖的乾坤弓朝天上射了一箭,恰好射死了石矶娘娘的道童,这比起哪吒杀夜叉和敖丙的故意杀人,只能算是个意外,但之后的情节大同小异。先是石矶娘娘找到李靖评理,李靖再次甩手不管,推出哪吒答话,哪吒来到石矶娘娘老巢,二话不说,直接拿乾坤圈打死了另一个道童,这次不是意外,是故意杀人了。

石矶娘娘比敖光多几分道行,哪吒的乾坤圈,混天绫奈何她不得,于是,哪吒又跑去找师父。

太乙真人亮相后,先是搬出天数已定,伐纣灭商的大道理,见石矶娘娘不肯罢休,遂直接用九龙罩把石矶娘娘炼了,活活烧死。

这里有个知识点,石矶娘娘不是妖怪,也是体制内的修仙之人,只不过跟太乙真人不是一个系统的,太乙真人属于阐教,石矶娘娘属于截教。

我估计饺子导演在拍《哪吒》之前,多半研究过《封神演义》,并对太乙真人的“恶行”印象深刻,这才构思出佯装正义的阐教中人其实是隐藏的大反派的剧情,只不过把太乙真人换成了无量仙翁。

3

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经典之作《哪吒闹海》中,四海龙王来到陈塘关以水淹百姓作威胁苦苦相逼,哪吒为了拯救百姓而自杀,侠之大者的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

但作为《封神演义》里的“原教旨哪吒”,其自戕跟拯救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具体来说,哪吒不只是“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还有剖腹和剜肠,其场景可参考一部老港片《力王》,哪吒之所以对自己这么狠,都是缘于太乙真人的“教唆”。

哪吒自戕后,魂灵受太乙真人点拨,托梦母亲,为自己营造庙宇,承接四方百姓香火,为复活做准备。

李靖得知此事,急吼吼跑到哪吒的庙宇,砸碎了塑像,赶走了信众,并大骂哪吒的母亲。

《封神演义》对李靖的狂怒做了解释,简单说,李靖是怕耽误了自己的前程,用封神里的话说,倘若此事传到朝歌,有人告发他给儿子立庙,头上乌纱不保。

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李靖显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也正是从李靖砸烂哪吒的塑像后,哪吒开始视李靖为仇雠,用莲花恢复肉身后,对父亲展开了疯狂追杀。

行文至此,李靖与哪吒的关系,父不父,子不子,礼教伦常的阴暗面彻底暴露,但《封神演义》毕竟是诞生在儒家文明已然成型的明朝,若哪吒真的杀了父亲,让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忤逆子做西岐的先锋官显然是不合适的。

于是,之后的情节,各路神仙,为了维护人伦纲常,对哪吒展开了规训。

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里,那几个无法无天的恶少年最终通过电击等规训手段完成了精神上的阉割,成为对社会无害的生物。

在《封神演义》里,对于恶童哪吒的规训同样颇费周折,先后出现了多个神仙,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为由,对哪吒进行毒打火烧,无所不用其极。

恶童哪吒对这些规训的反应,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假装悔过,救兵一走,继续追杀,直到燃灯道人送给李靖一座宝塔,若哪吒不服管教,便祭起宝塔烧他,这才算完结。

最终的结果,就是哪吒接受了规训,但这种规训不是儒家提倡的以德服人,而是以暴力为手段的镇压。

正因如此,哪吒反抗父权的叛逆形象才成为中国文化中少有的异端,因为他始终不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样的孝道。

在以祖先崇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哪吒这样的形象无疑是极端的,电影《哪吒》系列将《封神演义》里的“原教旨哪吒”对父权的仇视转化为对命运的抗争是爆款之路上的必要操作。

当电影里的敖光对儿子敖丙说,父辈经验,终是过往,未必全对。有一种温情脉脉的和稀泥的智慧,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即——中庸之道,温情脉脉,不走极端。

来源:BXBR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