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一场披着东方外衣的资本闹剧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4:25 1

摘要:乌尔善曾以《画皮2》勉强跻身“商业导演”之列,但《封神2》彻底暴露了他的平庸与自大。他沉迷于“史诗感”的自我陶醉,却连最基本的叙事逻辑都驾驭不了。整部电影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慢镜头、空洞的台词和混乱的节奏,仿佛一个自恋狂在炫耀自己拙劣的“艺术品味”。更可笑的是,他

乌尔善曾以《画皮2》勉强跻身“商业导演”之列,但《封神2》彻底暴露了他的平庸与自大。他沉迷于“史诗感”的自我陶醉,却连最基本的叙事逻辑都驾驭不了。整部电影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慢镜头、空洞的台词和混乱的节奏,仿佛一个自恋狂在炫耀自己拙劣的“艺术品味”。更可笑的是,他在路演中反复强调“十年磨一剑”,却不知这把“剑”早已锈迹斑斑,连观众的耐心都砍不动。乌尔善的失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他以为贴上“东方美学”的标签,就能掩盖自己的懒惰与无能。

原著中波澜壮阔的“天道之争”,在《封神2》中被糟蹋成一场狗血三角恋。姬发从铁血少主变成了优柔寡断的“恋爱脑”,在生死存亡之际还在纠结“她爱不爱我”;邓婵玉从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沦为“男性凝视”的工具人,脱盔卸甲、月下共舞,最后还要死在姬发怀里,完成她的“娇妻使命”。更离谱的是,姜子牙成了插科打诨的丑角,元始天尊则被魔改成“伏地魔2.0”。导演自以为是的“创新”,实则是对原著精神的亵渎,将一部史诗级IP变成了“谁脱得多谁赢”的低俗闹剧。

号称24亿巨资打造的特效,却贡献了年度最辣眼的视觉灾难。殷郊的“三头六臂”法身活像元始天尊用橡皮泥捏的劣质手办,僵硬的动作和廉价的质感让人怀疑这是不是90年代的国产动画;魔家四将的“十绝阵”更是离谱,特效粗糙得像是大学生毕业设计,连B级恐怖片都不如。更讽刺的是,隔壁《哪吒2》用一半的预算做出了水墨韵味的神话世界,而《封神2》却把经费浪费在火麒麟的皮毛细节上,对核心战斗场景敷衍了事。所谓“东方美学”,不过是资本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视觉垃圾。

除了费翔的纣王和娜然的妲己勉强撑住场面,其他演员全员崩坏。黄渤的姜子牙成了油腻的搞笑担当,陈坤的元始天尊则像刚从《哈利波特》片场跑出来的伏地魔。最让人无语的是姬发,导演深谙流量密码,让他反复湿身、捆绑、念鸡汤台词,却连最基本的角色逻辑都没给。那尔那茜饰演的邓婵玉本可以成为亮点,却在“女将军”和“恋爱脑”之间反复横跳,最终沦为男性叙事的牺牲品。整部电影看下来,演员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完成导演的“腹肌KPI”。

上映9天票房仅10.3亿,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7.7暴跌至6.3,猫眼预测从20亿腰斩至15亿。观众用脚投票,宣告了“IP+流量+特效”流水线模式的彻底失败。乌尔善在路演中假惺惺地“感谢观众建议”,却对剧本和特效的硬伤避而不谈。这种自我感动的表演,不过是资本游戏最后的遮羞布——当一部电影需要靠“售后道歉”来维系体面时,它的艺术生命早已宣告死亡。

结语:中国电影不需要“巧克力味的屎”
《封神2》的崩盘,是资本狂欢的必然恶果,更是创作诚意全面坍塌的警钟。如果第三部还执迷于消费IP红利,而不是敬畏故事与观众,那么“封神宇宙”的崩塌将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而是中国电影工业集体堕落的耻辱印记。观众早已厌倦了披着东方外衣的好莱坞残次品——我们要的不是“中国版指环王”,而是真正扎根于文化血脉的神话叙事。显然,《封神2》不配。

2 / 2

来源:小漫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