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情牵:洛杉矶火灾中的浦薛凤后代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08 12:43 1

摘要:近期,洛杉矶大火揪着全球人的心。起初报道,大火烧毁面积相当于两万个足球场。随着时间推移,狂风肆虐,火势愈发凶猛,且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笔者撰写此文的今天(1月20日)过火面积占洛杉矶总面积的13.6%。众多好莱坞明星和富商的财产遭受重创。这场大火堪称美国建国

作者:高艳华

一、洛城重创

近期,洛杉矶大火揪着全球人的心。起初报道,大火烧毁面积相当于两万个足球场。随着时间推移,狂风肆虐,火势愈发凶猛,且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笔者撰写此文的今天(1月20日)过火面积占洛杉矶总面积的13.6%。众多好莱坞明星和富商的财产遭受重创。这场大火堪称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

在受灾者中,有一位年逾九旬的美籍华人浦丽琳,笔名心笛女士,尤其令我牵挂。她虽非富商,精神世界却十分富足。大火中,除了房屋、家具、汽车等,丽琳父母的遗物、几代家藏珍贵的名家书信、字画、书籍都被付之一炬。更令人痛心的是,其父记录漂泊一生的日记,也未能幸免。浦家的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

浦丽琳住宅十年前我去过,占地八分,含地下室共四层,楼内房屋数间,各层设计相互连通。束之高阁的数十盏酒杯、两架钢琴,还有随处可见的书籍,都见证着昔日浦家鸿儒满座、亲人欢聚的盛景。院子里有车库、泳池,几棵果树为院落增添了生机,过去丽琳常摘下果实送给朋友。白马诗社元老黄伯飞在2005年曾写诗称赞:“四月红柑树上熟,人间福地在加州。更有提筐人来赠,丽园佳果异凡俦。”

一周前,丽琳给我来信说:“艳华,我家房子烧了,女儿女婿把我救了出来,命保住了,家没了……”即便如此,在危难中她还不忘嘱咐我保重。想起平日里我们讨论出版事宜通信时,她总是提醒我别忘了喝水,后面还会有很多惊叹号……此刻,我不禁潸然泪下,心里默念:丽琳姐,您一定要挺住啊!二十年来与浦家的林林总总涌上心头。

二、浦家杰人

浦家人才辈出,丽琳的父亲浦薛凤先生(1900 - 1997),字逖生,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与诗人 。

浦薛凤自幼天赋异禀,五岁随翁同龢后代翁惠甫学习,八九岁便能妙笔生花,小学跳班,提前毕业。十四岁以神童之名顺利考入清华。进校复考时,因基础扎实,直接跳级至二年级,与闻一多同班。

清华毕业后,浦薛凤留学美国,先入翰墨林大学学政治与经济,后转至哈佛大学专攻政治学。硕士毕业时,他念及双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国,投身清华任教。清华大学建校25周年之际,丽琳的母亲与朱自清夫人、俞平伯同台表演昆曲,留下一段欢乐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遭炮轰,与北大、南开师生合并迁校至云南,浦薛凤成为西南联大教授。1939年,他响应号召投笔从政,与同学、冰心的先生吴文藻共同担任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浦薛凤主政新闻,吴文藻分管教育。此时,丽琳的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浦大昌、浦丽琳、浦大邦和刚出生不久的浦大祥)返回老家常熟。抗战八年,环境险恶,知识女性的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照顾老幼生活,还机智与日军交涉,救出浦薛凤的姐夫。为躲避日本人搜查,八年里重庆与常熟间的信件由冰心在重庆歌乐山转寄。由此,浦吴两家情谊深厚,子女互认干亲。

身为中央日报社评主笔,浦薛凤常前往重庆郊外鸡鸣寺发社评,穿梭于悬崖峭壁间。抗战八年,他凭借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撰写近240篇社评,为抗战留存珍贵一手资料。许多文章是他在防空洞里打腹稿,警报解除后争分夺秒写就。常常深夜送稿至报社,返城时天色已明。

1944-1945年间,浦薛凤与几位国民党政府官员两次出席在美国顿巴敦橡树园举行的筹备和建立联合国会议。浦薛凤凭借专业知识与智慧,出色参与《联合国宪章》起草,因此被母校翰墨林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如今,联合国已成立80年,浦薛凤的不朽功绩不应被历史忘记。抗战胜利后,浦薛凤担任国民党政府救济署副署长,投身战后家园重建。

浦薛凤出席美国顿巴墩橡树园筹建联合国会议的工作证,说明文字为浦亲笔

浦薛凤很早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90多岁,艰苦的抗战岁月中也在坚持。这些日记翔实记录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家国百年浓缩其中。晚年,在美国长期任教的浦薛凤受王云五聘任,回台湾商务印书馆任总编辑。在此期间,他整理日记,分三册出版,约50万字。

浦丽琳的大弟浦大邦(1935 - 1984),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在科研领域,浦大邦成就斐然,他开创了将多体物理方法应用于原子放射的研究,成为此类计算方法的奠基人。

浦大邦曾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物理系主任。师德示范,令人敬佩。他还曾担任美国国会科技委员会顾问,在美国组织考古,研究华人对洛杉矶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1984年岁末,浦大邦在国际物理学大会上突发心脏病离世,年仅49岁,这无疑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冰心及时看到《参考消息》发布的讣告,唯恐担心刺激生病的吴文藻,立刻给老友浦薛凤写信,劝慰老友豁达面对,感叹“大邦风华正茂,正值有为之年,却走得如此突然,实在太早了……”

在浦大邦追悼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致悼词。

浦丽琳于20世纪30年代初出生在北平清华园。她本应在“九一八”当天出生,但其母亲为避开这个国耻日,坚持到第二天,丽琳才来到人世。或许正是这种特殊的“胎教”,爱国情怀从小在她心中深深扎根。每当世界发生战乱,丽琳总会写诗谴责霸权行径 。丽琳自幼与手足从祖父读《论语》,从母亲读《古文观止》。故干妈冰心曾评价她:“生活在美国,却苦苦守着中国的伦理道德。”就是情理之中了。冰心晚年还以浦丽琳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桥》,编入《冰心文集》。

1984年浦丽琳与干妈冰心

上世纪50年代初,浦丽琳赴美留学,此间加入了纽约留学生创办的白马文艺社。这是一群淡泊名利的青年学子抒发情感的精神家园。每逢休息日,柳无忌(柳亚子之子)、艾山、李经、周策纵、唐德刚等众多青年便相聚一堂,交流朗诵自己一周来创作的新诗。性格腼腆的丽琳总是在房间一角静静聆听欣赏 。半个世纪后,唐德刚在《胡适杂记》中,以长诗的形式记述了浦丽琳发表在《少年中国晨报》上的诗作偶然被胡适看到的经过。胡适对其作品极为赞赏,认为这些诗作代表了新诗的发展方向,还鼓励浦丽琳继续创作,争取出版诗集。当年,年轻的浦丽琳和朋友们在假日前往胡适居住的大楼拜访,在不知具体门牌的情况下,顺着胡适夫人做咸鱼散发的味道,找到了胡适的家。20世纪70年代末,丽琳的诗又被著名作家凌叔华发现,她热情称赞浦丽琳,认为“中国诗界后继有人了 ”。几十年前,浦丽琳陆续出版了《心声集》《贝壳》《折梦》《提筐人》等多部诗集,其中有一本诗集由冰心作序。丽琳还存有44封冰心给她的来信,这些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所幸十几年前,我阅读这些诗集后,从中精心挑选了二百余篇编辑出版,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李勃洋大力支持,书名为《我是蒲公英白球里的伞》。

丽琳1950年代与兄长因学业优秀,都获得美国天主教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后完成两个硕士学位的研读后,先在新加坡从事几年教育后回美,长期就职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期间,她以丰富的学识,在废纸堆里发现考证出张爱玲英译的中国清代小说《海上花》手稿,这一发现得到了夏志清先生高度赞扬。2005年,这部译著在美国出版。此后,浦丽琳积极征集张爱玲的书信,系统整理研究张爱玲的相关资料并建档。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如今已成为全球研究张爱玲的中心 。

浦丽琳的小弟浦大祥,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任教。出于爱国的“清华情怀”,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抱着仅六个月大的婴儿,带着婴儿奶瓶等用品,前往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去就是数年。回美后任宾州费城天普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室主任。此后,他还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访问,在波士顿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罗尔分院任教。同时,他受聘为联邦政府运输部顾问、麻省省政府教育局顾问,还担任麻省州立大学新计算机学位的评审人。20世纪90年代初,浦大祥参与世界银行组织的关于中国教育部省级大学教育水准评定的规划工作,前往天津师范大学进行考察。他的研究论文以及与天普大学教授合著的《初级计算机语言》一书,被翻译成欧亚多国语言出版发行。

浦丽琳的哥哥浦大昌,71年前的一月,在历经艰苦的留美勤工俭学完成毕业考试后,相约同学乘车放松时,不幸遭遇车祸。事故中,浦大昌等三人不幸遇难,只有白崇禧长子白先德重伤幸存。

浦家全家福(抗战胜利后1946年全家团聚)

三、我与浦家

我与浦丽琳相识于2006年。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教授,在与夏志清先生见面时,获知了丽琳的联系方式。出于对父亲老友(罗校长在任时,浦薛凤是清华教授)后代的关怀,久芳姐热心牵线搭桥,促成了我和丽琳相识。

此后,丽琳花了一个月时间,陆续给我发来许多零散的文字资料。我日夜研读,反复思考梳理这些书信、剪报、照片复印件等。渐渐地,我有了明确想法,决心将这些史料纳入自己抢救历史、传承文化的长期计划中。我认为浦家两代人的经历,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史、外交史、教育史和留学史的多个侧面 。

一天深夜,我把相关意见发给她。彼时,大洋彼岸已是黎明,丽琳很快回了一封如诗般的信:

艳华,

你为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你辛苦地为我工作到凌晨,如今我的世界里有辽阔的大陆,那里有艳丽华美的阳光灿烂。搭起桥,铺起路,游子听到热情的话语,感到故土的温馨。

浦丽琳的诗有着神奇魅力,就此,我们开启了长达近20年的交往。

近日,整理浦家著作时,14年前丽琳在《海外拾珠》序言中的最后一句话,再次令我感动。她写道:“对高艳华女士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不是用文字可以形容得出的,中国人如果都能像高女士一样敬业且品德高尚,中国就是大有前途的国家。”这是丽琳姐对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认可与鼓励,其实,我在与多位五四精英后人的持续合作中,我的人生也不断积累着学识,享受着书香。

十年前,应清华后人们一再邀请,我前往西雅图、洛杉矶和纽约费城等处,与几位忘年交相聚。丽琳热忱地带着我和同行的冰心亲人陈琛老师,参观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她向我们讲述国内学者前来查阅张爱玲资料的过往,一本本文档卷宗,无不彰显着她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

离开那座灯火通明、全年无休的图书馆大楼时,浦丽琳亲切地与一位路过的学生攀谈,询问他的籍贯与专业。得知学生来自上海,且所学专业与老年人相关时,我不禁对留学生感慨道:“浦教授就是你研究的典范。”浦丽琳的学识、阅历与精神,无疑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

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为浦丽琳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研究条件,她也几乎在此奉献了一生的时光。我在国内退休后,仍协助年长我二十多岁、尚未退休的浦丽琳,为书籍出版做准备工作,诸如写规划、拟提纲、联络出版社,以及将旧报中的繁体直排文字,重新录入为简体横排。我把丽琳的很多文字陆续介绍给国内专业报刊。

浦丽琳编著的《海外拾珠——浦薛凤家族收藏师友书简》,展现了浦家两代人与师友间的珍贵书信,每一个墨迹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在编辑过程中,我将繁杂的资料梳理整合,用一条主线串联,使其全部融入书中。校稿寄到丽琳家时,她的老伴杨超凡教授刚刚离世,他期盼多年的书,遗憾未能亲眼见到。我在书的003页添加了一条底注,以作纪念。那段时间,我抓紧退休后可保留两年责编资格的有限时间,经常在父亲病床前,见缝插针地校稿。因精力分散,书确实存在一些瑕疵,热心读者来信指出,我自己也不断发现,及时记在“纠错本”上。随时期待重版修订的机会。写到此,我此刻想,尽管洛杉矶大火烧毁了珍贵信件原件,这部书将主要书信墨迹收入,算是抢救了部分历史。不能忘记当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云峰的信任与支持。

在此基础上,浦丽琳与梁实秋的后代梁文蔷博士、罗家伦的后代罗久芳教授,这三位杰出的清华后人,将各自家中珍藏的名家墨宝汇集起来,以《品墨》为名,由北方文艺出版社精心编印成豪华本出版。今天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挽回浦家的一些损失。当年北方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宋玉成的支持,副社长兼责任编辑李正刚的学识,都确保了全书的高质量出版。

除上面提及的丽琳著作外,浦薛凤的《音容宛在》和《浦薛凤回忆录》也得以出版。黄山书社最初以为先生的回忆录仅一册,我马上讲清,寄去全书。建议出版全部,王瑞智先生立即采纳我的意见,投入更多精力,于2009年出版三册,基本保留了浦薛凤日记的全貌。浦丽琳的散文集《家山万里梦依稀》,我代替她审阅清样,赖商务印书馆责编吴晓梅克服诸多困难,于2023年出版。这些书籍的问世,让更多人了解到浦家的历史与文化,尽管洛杉矶大火烧毁了珍贵的日记本和丽琳多年出版的多种诗集,但我们历经7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奋斗,多少弥补了一些损失,也算是有了一丝慰藉。

在这些书籍的出版过程中,还有许多难忘之事。为准确解读名家墨迹,确保无误,罗久芳邀请著名学者汪珏担任两部《品墨》书的顾问。我虽身为“主编”,但在第二部编辑的关键时期,我艰难陪伴老伴抗癌,并兼顾年迈父母,看稿难以全神贯注。久芳姐理解我的处境,凭借她的智慧与热情,在汪珏的大力支持下,将工作做到了极致。此间83岁高龄的罗久芳,由女婿陪同飞到洛杉矶,与丽琳当面商讨书中细节。浦、罗两家虽是世交,但下一代的首次握手,距他们父辈合影已时隔80年。前年,根据我责编久芳姐回忆录的线索,浙江绍兴柯桥区政府与清华大学联手,在寻找到的罗家祖居原址上,建立了罗家伦祖居纪念馆和罗家伦书院。有远见卓识、做事高效的浙江柯桥干部和清华人,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两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得到罗家伦亲人们高度评价。

在出版众多书籍的过程中,丽琳和其他作者全权委托我代理版权事务,大大提高了图书出版流程效率。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身为退休编辑、秘书、策划,还被梁文蔷戏称为“账房先生”的我,深知自己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中国编辑的群体形象。

除了书籍出版工作,对丽琳生活中的事务我也倾力相助。丽琳老家祖屋面临拆迁、祖坟需要迁移等事宜,在她无奈地告知我时,我和冰心亲属一道,与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协调,力求在城市改造进程中,保障海外族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相关问题最终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浦薛凤的一生,除了家乡常熟,最难以忘怀的便是清华园。他晚年时常思念清华,每日以抄录清华师友的诗作来寄托情思。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同样十分关心清华后人,以及浦家文物展示馆的建设进展。范宝龙馆长、金富军副馆长亲赴常熟,与当地政府洽谈,为浦家文物展示馆的建设尽心尽力。两馆还委托我牵线搭桥,请浦家姐弟参观清华园。在召开座谈会后,浦丽琳、浦大祥参观清华的珍贵历史镜头,在清华校庆115周年新建的校史馆中得以展示。

浦薛凤晚年抄录清华师友的诗作寄托情思

浦家姐弟参观清华园校史馆

浦家文物展示馆历经长达十余年的周折,终于筹建完工。浦薛凤第五代亲人王鲁先生、陆静怡女士参与了策划工作,这也算是了却了浦家的一大心愿。然而,可惜的是,除了我捐献的一些书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文物没能运到展示馆。浦丽琳为此写了不下几百封信,身心俱疲。洛杉矶无情的大火,于今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不过,12年前,浦大祥博士仅用一周时间,就将父亲多年保留的几千册书集中到费城。这些书至今仍在那里静静等待着合适的归宿。

多年前,我曾向文蔷请教洛杉矶和西雅图的差异。文蔷说,从美国版图来看,西雅图所处位置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新疆,那里气候宜人,空气湿润,冬季很少下雪。身为艺术家的梁文蔷,每当难得遇到雪景时,就会像孩童般兴致勃勃地堆起艺术雪人。前年,西雅图突然连续多日酷热,当地不少家庭才首次装上空调。而洛杉矶虽然繁华,却干旱少雨。我很羡慕文蔷在西雅图的朋友圈,那里经常举办文化沙龙,相比之下,丽琳周围缺乏这样的氛围。我曾建议浦丽琳搬到西雅图去,用国内流行的说法,就是抱团养老。梁文蔷居住的小区有74户邻居,还设有房屋管理董事会。文蔷家灯亮时,学者汪珏从自家阳台瞧见,就会告诉我文蔷又在用功。丽琳退休后跟我说,她与距离最近的邻居有了往来,彼此留下联系方式,可没想到刚刚联系上,那位女士却突然离世。洛杉矶每年频发的山火总是让我忧心忡忡。每当山火爆发,浦丽琳都会每日向我报平安。前年,烈火逼近她家时,她告知我气温超过45摄氏度,酷热难耐,警报频发。我深知让浦丽琳搬到千里之外的西雅图并非易事,也不会认头卖掉大房子,换小的,因为“那所房子承载着她太多的回忆,睹屋思人,满是亲情、友情以及家人的魂灵,绝非能轻易割舍离开的”(中国传媒大学邓炘炘教授语)。那里几万住户,谁能料到这次的山火会如此凶猛无情呢!

浦丽琳多年来对我赞誉有加,关怀备至。退休前一年,我患上肝病,她在电话里难过得哽咽。她逢人便说我是她的贵人,是最出色的编辑,还称赞我特别适合做统一战线工作。忠诚服务、尽职尽责,毫无杂念,我与国内外数十位作者忘年交相处,三观极为契合。在人际交往中,我说话直言,无暇周旋,有时难免引起误会,可尤其在这几位老朋友眼中,我的诚恳坦率是可贵的品质。

疫情期间,浦丽琳期盼已久的散文集终于进入流程。她稿件中有一篇饱含深情的文字,写我俩之间的友谊。我虽被打动,却并未将其转给编辑。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告诉丽琳,文章写我会偏离全书风格,况且为他人做嫁衣,本就是编辑应该做的事。

优秀的编辑必须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做纯粹的文人,绝不能沦为文痞。多年前,我初次走进浦丽琳家,看到屋里堆着许多20世纪中叶出版的《传记文学》,里面有大量珍贵资料。那时,我特别想带一些回天津研读,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当时美国之行还有好些天,在西雅图我就已有不少书要带,像罗老师送的《罗家伦文存》分册就重得很。思量之下,我只拿了几本丽琳重复的张爱玲的书。还有件趣事,经浦丽琳同意,我跨洋带回了罗久芳签名寄给她的回忆父母的书,而我正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由于书已售罄,我寄给罗久芳的样本,就这样往返太平洋两次后又回到我手中。我还看见一本薄薄的油印本,是清华大学1930年代的古典文学课本,首篇便是《郑伯克段于鄢》,这也是《古文观止》的开篇。浦丽琳或许对此习以为常,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本想推荐给清华校史馆展览,可终究还是没说出口。去年初闲聊时说起这事,她回信说:“你当时怎么不找我要呢?”我格外珍视书信的珍贵,对喜欢书却借书不还的行为深恶痛绝,更不会随意开口向别人索取。听圈内人讲过两件事,一位做客者在主人家翻看东西,走后主人发现对方欣赏的家藏不翼而飞;另一位看望生病的文化名人,待他离开,老者想再看一封重要的信,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般苟且的文人行径,实在让我不齿。所以我从来不张口要什么,可我现在想,薄课本应该要的,丽琳绝对会支持理解的,被大火卷走,真是太可惜了。

四、涅槃重生

这场大火对于身兼作家、诗人与浦家文化传承者的浦丽琳而言,文物的损毁带来的打击,远比财产损失沉重得多。然而,即便如此,我相信,经历大火后,只要给予丽琳大姐一定的时间疗伤,她定会如凤凰般,从废墟中振翅而起,涅槃重生。

关心浦家的朋友们,每天都关注着丽琳的消息,一旦有平安的讯息,共同分享。定居洛杉矶的四川籍蒋凡凡医生,天天给我发来火情消息。丽琳的干妹妹、冰心的女儿吴青教授来信说 :“请艳华告诉丽琳,她能幸运活下来,实在太好。希望她好好活着,继续写作!我们想念她,也爱她。”陈琛姐、陆静怡(浦薛凤家族第五代后人)、王鲁、常熟政协委员叶先生、曾代表人民日报社关注浦家的陈杰、商务印书馆编辑吴晓梅、美籍华人波音飞机振动首席设计师田长焯先生、清华的老师们,还有百花同人刘雁,以及常熟的父老乡亲们,都托我转达对浦家的问候。就连我的家人、同学何志东,也都牵挂着。“文物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有什么比鲜活的生命更为重要的呢?

愿这些来自各方的问候与关怀,如同冬日暖阳,温暖浦丽琳的心。

翻开丽琳的诗集,几句诗吸引了我的目光,如今读来,更具非凡意义 :

“我是蒲公英白球里的伞,吐一片绿,一片金黄,再会结一团白球,白球里又有小伞无数,飞去告诉全世界,在任何泥土,我都能生长,然后飞扬。”

我深信,浦丽琳就是那坚韧的蒲公英。待噩梦醒来,又见朝阳 。

本文首发于中华读书报

来源:读书圈儿

相关推荐